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上海打造淡马锡式国资金融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 23:47 中国经营报

  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的下一个职务也许就是上海新国际集团董事长。

  这个公众期待已久的公司将由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际集团)与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资公司)整合而成。据悉,以吉晓辉为领军人物的集团董事会及经营班子的主要成员已经基本敲定。

  组建上海新国际集团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在上海建立起具有混业经营能力的金融控股公司,并借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模式,实现上海金融国资的公司化和规模化运作。

  行政手段组建

  早在4年前,上海国资公司就完成了一份通过市场化手段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方案,方案设想新成立一家公司,通过换股或者收购将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中规模大而且经营良好的企业收入囊中,最后通过上市融得资金,投资及控股其他的金融企业。

  不过,该方案最后不了了之。“也许是相关领导认为运用市场化的方式组建还不成熟,不利于对金融国资的控制。”一位曾经参与该方案制定的专家告诉记者。

  虽然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方案被搁置,但上海市政府打造属于自己的金融航母的想法并未停止,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组建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这一点在最近的人事安排上显得尤为明显。

  据悉,在已经基本敲定的新国际集团的领导团队中,现任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将出任集团董事长,总裁人选则是一家大型金融企业的负责人,拥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吉晓辉曾任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该机构成立于2002年9月10日,是专门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设置的服务性行政机构。

  今年5月,吉晓辉调任浦发银行董事长。亦有确切消息表明,原银监会三部主任徐风将担任浦发银行行长。了解内情人士推测,吉晓辉和徐风都很可能成为上海新国际集团的董事会成员。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室主任徐明棋认为,此番改革方案行政色彩过分浓厚,非市场化的“拉郎配”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监管层面。

  “目前,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机构各司其职,综合性的金融控股公司一旦成立,谁来监管就是一个问题,监管权限的竞争、磨合需要一个过程。”在徐明棋看来,必要的时候可能会成立类似上海市金融监管委员会这样的机构。

  浦发行成平台核心

  从吉晓辉调任浦发银行任董事长开始,浦发银行承担上海金融国资改革重大使命的信号就日渐清晰。

  这一安排也符合国际惯例,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金融控股集团都要以商业银行为核心,而浦发银行的诞生就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产物。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立于1992年8月,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600000)。资料显示,浦发银行的注册资本金39.15亿元人民币,截止2005年末,浦发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5730亿元,近两年,浦发银行的盈利能力平稳,在股市上的表现也比较突出,被认为是“震荡市中理想投资品种”。

  浦发银行的地位提升使得上海另一个地方国资控股银行——上海银行的处境备受关注。

  上海银行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由上海市国有股份、中资法人股份、外资股份及众多个人股份共同组成的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全行注册资本为26亿元人民币。截至2006年底,上海银行总资产达2700亿元。

  此前一直有传言,浦发银行和上海银行将要合并,直到政府层面基本确立浦发银行成为未来上海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合并传闻才就此结束。

  据徐明棋介绍,上海银行原本计划在香港或内地A股上市,但政府希望整合金融国资之后,将成立的新国际集团整体上市,上海银行的上市计划可能面临流产。

  据悉,上海新国际集团成立之后,作为浦发银行的大股东,很可能会通过增持上海银行的股权来扩充上海新国际集团的金融版图。

  值得注意的是,浦东发展银行的重要股东是上海国际集团,而上海国资公司是上海银行的主要股东,上海国际集团和上海国资公司整合的结果将直接决定金融控股公司的命运。

  目前,上海国际集团拥有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上海证券两家金融子公司,并发起设立了华安基金和沪光基金等。同时还参股了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申银万国证券等10余家金融企业。

  而上海国资公司则控股国泰君安证券,并是上海国际集团、上海银行、申银万国证券、中国太平洋保险、东方人寿保险、中银国际证券等金融企业的主要股东。

  据悉,上海市政府层面希望新国际集团未来将借鉴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即实行国有资产的公司化运作,政府不干涉企业运作,让企业自身应对市场变化。

  “是否真正借鉴淡马锡模式的关键要看整合的方式和手段。”徐明棋认为,如果新的金融控股公司自己完全根据市场需要,自我评估决定兼并和收购的对象,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借鉴,“但目前看来,行政干预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在徐明棋看来,浦发银行属于上市公司,真正借鉴淡马锡模式应该是这样一个运作过程:制定规划、做出评估、发出收购要约、发布公告、完成收购。整个过程公开、透明。通过系列的收购之后,逐渐成长为金融控股公司。

  “目前的情况是,浦发银行的大股东层面在政府直接干预下直接进行上海金融机构的运作。所以,未来的新国际集团想要采用淡马锡模式还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难成改革样本

  对于正在酝酿中的上海金融控股公司,央行上海总部在上月发布的《上海金融稳定报告(2007)》中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孕育发展中的金融控股公司在上海金融业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正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一位参与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调研的专家也表示:“上海一直缺乏金融龙头企业,这无疑是建设金融中心的软肋,而打造出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金融控股集团正是建设金融中心的重要步骤。”

  不过,对于上海金融控股模式可能成为地方金融国资改革的一个蓝本的说法,徐明棋提出了置疑。

  “通过行政手段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非市场化的‘拉郎配’,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金融道德风险。”徐明棋认为其他地方的金融国资改革不可简单模仿。

  他进一步解释,目前,各金融机构彼此分离,相互具有制约作用,通过行政手段组合之后,无疑会受到政府部门的钳制,新的金融控股公司很可能会沦为政府融资的手段,由此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为政府所需的项目提供资金变得非常容易,而其他项目则比较困难,哪怕是市场前景很好的项目。

  “上海的经济本身比较发达,财政收入也不仅仅依靠金融行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性不大,但是,很难保证其他地方不出现这样的局面。所以,即使上海市的此种金融国资改革成功了,也不应该成为其他地方金融国资改革的样本,风险很大。”徐明棋说。

  不过,徐明棋也表示,上海新国际集团的成立在短期内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一方面,对于上市公司,如浦发银行等的股价是利好因素;另一方面,规模化效应能够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肖华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