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余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 17:27 中国产经新闻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系列评论之二

  文/本报评论员 余牧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阶段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结晶。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展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些重大判断和指导方针,应该说是正确的、积极的。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制定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提出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历史进入21世纪,一方面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暴露了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等。由此看出了一些关系如何发展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增长不等于发展。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而不是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质量与效益的基础上,则可能产生经济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不足,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就会出现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等问题,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反过来会影响制约发展。

  第三,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给全球带来了

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进入90年代,随着联合国制定《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我国同样批准了这些文件,必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四,对外开放要注意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一方面要扩大开放,同时要把握开放节奏,不能过度倚重出口,依赖外资,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

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全局,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