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电产业加速向成熟迈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 08:42 保监会网站
6月份,在山东威海国内首家1.5兆瓦级大型国产化机组风电场,由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所属的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13台风电机组一次性通过连续500小时无故障试运行和并网发电验收。华锐公司的1.5兆瓦级风电机组,目前已签约和中标项目数量突破2000台,今年全年的产量将达500台。这一消息意味着我国大功率风电设备的国产化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近年来,由于风电市场的日趋成熟,风电产业日益成为新能源领域最受瞩目的“朝阳产业”。风电产业发展态势究竟如何,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日前,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有关专家。百花齐放的一年风能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介绍,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其中,陆地上风能储量约2.97亿千瓦(陆地上离地10m高度资料计算),海上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7.5亿千瓦。虽然风能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目前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还不到全国电源的0.5%。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风能资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国家风力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为此,“十一五”期间,我国需要实现总装机容量500万千瓦的目标,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风电产业化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似乎颇为乐观。回顾过去一年多我国风电市场的状况,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不但国际各大风电企业纷纷在我国落户投产,国内风电企业的发展也如火如荼。2006年6月,丹麦维斯塔斯风力发电设备(中国)有限公司在天津的新工厂正式投产,并将在2007年扩建后达到年产1200片风轮叶片的生产能力;世界主要的风电机组供应商之一的GE公司,2006年6月在沈阳建立了风电机组总装厂,主要生产1.5兆瓦风电机组;由保定惠德风电公司引进技术制造的首台FL1000型兆瓦级大型风电机组,2006年6月在辽宁仙人岛顺利吊装完成,已正式并网发电,还获得了美国市场的10台订单……“过去一年,世界风电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告诉记者,“风电装机容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增长。去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达1500万千瓦。而拿我国来说,当年新增装机容量2005年还仅有50万千瓦,而2006年则达到了130多万千瓦。”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5月11日公开的最新报告《全球风能市场分析预测》印证了施鹏飞所看到的繁荣。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逾7400万千瓦,增长了25%。虽然欧洲以48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依然保持风能领域的主要市场,但是其他大陆地区,如北美和亚洲的发展速度也十分可观。GWEC的有关负责人在公布报告的时候表示:“虽然我们已经目睹了过去的强势增速,但是,我们预计好戏还在后头。到2010年,风电的累积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1.49亿千瓦,是2006年末装机容量的两倍以上。”突破国产化瓶颈风电能市场的繁荣令人欣喜,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GWEC在《全球风电市场分析预测》中这样描述:全球风电产业的成功及巨大发展对风电机组零部件制造商造成了空前的压力,如:塔架、风轮、齿轮箱、轴承、发电机等,这些厂商在过去几年艰难地跟上产业的发展。同时,风电场开发商们不得不为订购的风电机组苦苦等待12个月之久,有趋势表明等待时间还将延长到18个月,甚至是24个月。专家们预测,2007年风电需求量将达到兆瓦2000万千瓦左右,超出了该产业的制造能力。风电设备制造能力这个瓶颈,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显得更为突出。据了解,风力发电的成本至少70%来自风电设备成本,而目前国内风电场采用的发电设备仍以国外设备为主。购买国外风电设备,其每千瓦折合成本大概在10000元左右,而如果采用国产设备,成本至少会降低三分之一。风能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为了突破风电设备国产化的瓶颈,多年来,国家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和人力,通过“九五”、“十五”等几个5年计划的科技攻关,使我国风电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掌握了部分关键技术,具备了600千瓦和750千瓦风电机组的批量生产能力,并培育出了一批风电机组总装企业。特别是加快了重要技术和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促进了关键技术装备本地化。目前,新疆金风公司与德国公司合作研制的1.2兆瓦直驱型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率已达到40%;沈阳工业大学与有关企业合作研制出了1兆瓦和1.5兆瓦变桨变速恒频风电机组,国产化率达到了85%。对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来说,积极的政策框架更为至关重要。为了扶持本国风电设备企业,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5年7月下文明确规定,所有风电项目采用的机组国产化率要达到70%,否则不予核准。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紧随其后,《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作为其配套法规之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为国内风电设备行业的稳健和理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一项项鼓励风电设备国产化的措施初步显现了成效。在2005年我国风电市场新增份额中,国产风电机组的产品仅占不足30%,而2006年达到了40%。我国最大的风电设备企业金风公司,新增装机容量由前年的13万千瓦提高到了去年的44万千瓦。施鹏飞认为,应该鼓励中国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整机产品,弥补国内风电市场的大规模空缺。这方面的有益探索正在进行。如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能源及能源设备特色产业基地————保定国家高新区,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华翼风电叶片研发中心,形成了以叶片生产为龙头,聚集产业链的风电产业特色经济。其中,中航惠腾公司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实现国产化叶片批量生产的企业,其风电叶片占到了国内市场份额的47%。海上风电的新趋势关于风电产业未来的发展,风能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认为,海上风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目前,国内首个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计划于2009年建成投产。与陆上风电场相比,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有优势亦有难度。它的优点主要是不占用土地资源,基本不受地形地貌影响,风速更高,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更大,年利用小时数更高。如东海大桥风电场年有效风时超过8000小时,投产后满负荷小时数可达到2600小时以上,发电效益高于陆上风电场30%以上。但是,海上风电场建设的技术难度较大,建设成本一般是陆上风电的2—3倍。目前,世界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80多万千瓦。欧洲风能协会预测,今后15年海上风电将成为风电发展的重要方向,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欧洲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和7000万千瓦。我国海上可开发风能资源约7.5亿千瓦,是陆上风能资源的3倍。虽然我国尚缺乏海上风电场建设的经验,但经过近些年的摸索,海上风电机组的设计和制造已经起步,国家拟通过上海市东海大桥等风电场的建设积累相关经验,对海上风电技术进行专题研究。纵观全世界,风电产业的发展正在加速向成熟迈进。专家指出,若期待风能这种洁净而充足的能源成为全球的重要能源,还需要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更加坚决的行动。相关知识我国风能资源分布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丰富带包括东北3省和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近200千米宽的地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2亿千瓦,约占全国可利用储量的79%。该地区风电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没有破坏性风速,是我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有利于大规模地开发风电场。2、东南沿海地区风能丰富带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区,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可利用小时数约在7000至8000小时。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丘陵连绵,风能丰富地区仅在距海岸50千米之内。3、内陆局部风能丰富地区在两个风能丰富带之外,风功率密度一般在100瓦/平方米以下,可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以下。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也较丰富。4、海上风能丰富区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7亿多千瓦。海上风速高,很少有静风期,可以有效利用风电机组发电容量。一般估计海上风速比平原沿岸高20%,发电量增加70%,在陆上设计寿命20年的风电机组在海上可达25年到30年,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经济上可行,将来必然会成为重要的可持续能源。[][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