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飞机订单井喷 波音、空客对策相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 22:47 中国经营报

  编者的话

  航空市场的复苏给空客与波音带来了大批订单,也造成其产能不足。是扩大产能来应对市场的供不应求,还是在市场需求和承受能力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空客与波音总是意见相左。

  面对接踵而至的大规模飞机订单,波音与空客的策略已经渐行渐远。

  近日,波音宣布客机目录价格上涨4%~6%。“这种涨价并不常见,是近十年来波音第二次调高飞机的公布价格。”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第一次涨价时空客也同时调高了价格,而这一次,空客则表示“暂时没有接到总部的调价通知”。

  行业内一致看法是,2007年将迎来一次美国“订单浪潮”,它主要来自于美籍航空公司大跃进的发展和更新换代的需求。在近日举行的巴黎航展期间,美国航空一举订购了92架空客飞机就是最好的佐证。在需求旺盛情况下,波音和空客都出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面临这种局面,波音的选择是“价格杠杆”,而空客的武器则是“扩大产能”。

  波音:养精蓄锐,以备寒冬

  “坦率地说,接到消息时我也很吃惊,因为波音很长时间没有涨价了。”波音(中国)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像这种更改价格的行为在波音历史上并不多见。

  据悉,今年波音客机的目录价格上涨了4%~6%,其中涨幅最大的是737-800客机,高达6.4%。

  波音民用飞机集团副总裁Carolyn Corvi告诉本报记者,每年波音都会进行一次定价回顾,根据原材料、人工成本、通货膨胀率等因素来确定价格的涨幅。“这次波音的价格调整主要与美国通货膨胀率有关。人力和原材料的上涨也起到一定作用。”

  Carolyn Corvi表示,在过去10年中波音平均的价格涨幅为4%,这个数字与空客差不多。她同时补充,“我们与航空公司签订购买合同时有一个前提,即这些上涨成本不该由波音承担。”这暗示着,波音会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下游的航空公司。

  波音之所以这样肆无忌惮地涨价,在于目前市场的供不应求。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航空公司即使立刻签下飞机订单,交付也要排到五年之后。“显然,波音试图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供求关系。”

  波音方面似乎并不担心涨价会对销售造成影响,据悉,波音近期并没有调整销售策略的打算,而针对中国市场,业内人士表示,波音涨价带来的波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过去两年,我国已经出现了飞机订单“大爆发”,航空公司赶在涨价前订购了大量飞机;另一方面,人民币自从2005年来升值超过5%,近日人民币兑美元

汇率中间价更是突破7.60元关口,这意味着航空公司在购买波音飞机时可以节约不少成本。

  空客:扩大产能,抓住时机

  与波音的涨价不同,空客似乎更加青睐于亲和策略,它选择了扩大产能的方式来应对市场的供不应求。

  近日,空客签署了天津A320总装线合资企业的合同。该总装线到2011年将以每月4架的速度生产A320系列飞机。

  除了增加生产线外,空客还将更多的精力转投到生产环节。据悉,空客在全球有3000多家供应商,为了节约开支,空客希望将其缩减到700家~900家。在压缩供应商数量的同时,空客还试着学习放权,将二级转包的权力下放给核心供应商。比如空客只负责审核来自英国供应商的机翼,而不去管英国是否把这些机翼向中国的航空制造企业进行二级转包。

  分析人士告诉记者,空客的做法与汽车厂商如出一辙,即与上游产业链达成协同效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共同承担产品的风险和费用,鼓励核心供应商与空客共同进行投资和技术改进。

  此外,空客还不惜大动干戈地调整组织架构,将以往“国家主导”模式蜕变为“生产主导”模式。在运营部的架构中,空客划分出机身与客舱、机翼与吊架等四个生产中心,并一再强调它由以往的四国(法德英西)合作转变为跨国合作,在全球高度上寻找合作伙伴以更好地专注于生产。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压缩供应商还是为组织大换血,空客的“终极目的”是将更多的精力转投到生产环节。“显然空客开始明白,生产和研发是握在手里的最后两张牌。”

  棋局:输赢未定

  空客的姿态给予了市场信心,仅在巴黎航展期间,空客轻松宣布了728架新订单,业内甚至惊呼“卖飞机几乎和卖白菜一样容易”。在上半年飞机订单的统计中,空客以626∶510架胜于波音,市场的天平似乎暂时倾斜在空客一方。

  然而谁胜谁负,似乎并未见得分晓。

  据悉,目前波音仅在全球拥有美国西雅图一条生产线,737飞机以每个月28架的速度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而空客目前则拥有图卢兹和

汉堡两条生产线,预计2007年底A320的月产量将达到34架。

  目前的分歧出现在,波音并没有扩充产能的打算。“增加生产线并不是波音一家可以做主的事情,它需要与全球的供货厂商协调,即使有一家不同意都有可能影响全盘计划。”此外,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波音选择保守路线的另一层原因在于害怕坐“过山车”。

  “当行业内出现突发危机,或者进入周期性低谷时,飞机制造商只能自己为多余的产能买单。”事实上,波音在这方面拥有前车之鉴,在“9·11”事件发生时不但全球航空业出现下滑,总部在美国的波音公司更是首当其冲。据悉,波音不得不先后裁员5万人,还把飞机年产量从600多架直接降低到200多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业内人士分析,正是出于对今后产能过剩的顾忌,波音采取了在鼎盛时期“养精蓄锐”的策略,以备行业低谷时渡过难关。“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盲目扩充产能,而是在市场需求和承受能力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波音人士如是说。

  空客则显得比较“激进”。“目前衡量飞机制造商的两大指标是订单数和交付能力,从此方面来看,现在论断谁赢谁输还为时过早。”业内人士表示。

中国经营报记者:柴莹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