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印花税上调效应开始凸现 频繁交易操作减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 06: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杨欣)近日股市成交量日渐萎缩,昨天两市成交量只有1332亿元,创下了二季度以来的成交低量。而有统计数字显示,在经历了连续8个月的持续增长后,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在6月份出现突然下降,资金推动的惯性已经开始减弱,而减弱的主要原因是赚钱效应的减小,印花税上调也在逐步地发挥作用,管理层为市场成交过热降温的目标至少有了初步的成效。

  印花税上调效应逐步体现

  从成交量看,上证综指在摸高4335.96点后,其日成交量就逐步萎缩。自5月30日提高印花税以来,两市6月份日均成交2500亿元左右,较前期3000亿元左右的日均成交量,下降了10%左右。即使在上证综指探底3404.15点之后,虽然迎来了11天的稳步爬升,但成交量始终没有有效放大。本周成交量更是严重萎缩,昨天两市成交金额仅有1332亿元,创下5月30日大跌以来的新低。

  同时,粗略统计显示,5·30大跌以前股市每天都有4%~6%的换手率,但是进入6月下旬以来,随着成交量逐渐萎缩,换手率也逐渐下降,至昨天为止,上证指数的换手率已经跌到2.58%的近期最低水平。

  平安

证券资深分析员罗晓鸣认为,大成交量和高换手率是维持大盘持续向上的必要条件,每天4%~6%的换手率,是一个比较良性的水平,分析人士认为,成交量萎缩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印花税上调在逐步地发挥作用,管理层为市场成交过热降温的目标至少有了初步的成效。

  据国信证券营业部人士介绍,上调印花税之前,一般的大客户佣金都是0.08%,买卖来回成本就是 0.36%,而现在是佣金不变 买卖成本却变成了0.76%。每天对倒拉升

股票的成本大增,导致营业部中很多大户的操作频率大为缩减。在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形下,部分投资者已经改变了频繁交易的习惯。

  

新股发行提速

  总体看,资金流入减速、印花税支出增加和新股发行提速,共同按下了资金市场的“牛头”,而印花税和佣金的支出增加是主要原因。

  同时有数字显示,在经历了连续8个月的持续增长后,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在6月份出现突然下降。上海证券报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共同推出的最新一期《股市月度资金报告》显示,6月份,A股市场存量资金净减少了100亿元。这是自去年9月份存量资金下降100亿元以来的首次下降。截至6月29日,沪深市场资金存量约为10060亿元。

  最新的《股市月度资金报告》显示,2007年6月1日到6月29日期间,以IPO新股发行流出的资金为156亿元,以印花税和佣金形式流出的资金额为533亿元,流入市场的资金大约有589亿元,相抵后市场存量资金减少100亿元。

  与上个月相比,当月新入市资金(单向流入)由760亿元缩减到533亿元,造成171亿元的资金隐性流失;印花税和佣金的负担则从340亿元增加到534亿元,造成了194亿元资金流失;新股发行大幅提速,增加了150亿元的资金支出。

  老资金:难再活跃

  投资者被动套牢以及市场心态趋向谨慎,也是造成股市资金量减少、成交萎缩的原因。

  沪深两市总成交量在4月和5月达到相对高点。据中证登记公司统计,四五月份日开户数大多在20万以上。因此,不排除一部分新股民在开户入场之后,出现被动套牢的局面。此外,在大牛市格局下,基金、QFII、保险和券商等机构投资者以及成熟的个人投资者可能在投资策略和交易方式上,采取了买入持有的操作策略,基本不为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左右。因此,这种高位筹码锁定一方面导致成交量萎缩,但也可能使市场缩量上涨。(杨 欣)

  新资金:入场胆怯

  广州证券分析人士李先生认为,可以认为,资金推动的惯性已经开始减弱,而减弱的主要原因是赚钱效应的减小,市场缺乏持续的有号召力的热点板块,即便蓝筹股也只是在跌跌撞撞地振荡走高,而个股大面积跌破前期“5·30”暴跌的低点,个股和大盘脱节、投资者损失严重,人气削减非常厉害,这导致市场人气遭受重创,也导致场外资金入市热情受到抑制。

  同时,对上市公司业绩整体增长能否有效支持市场过高市盈率的疑虑,也成为部分投资者选择离场的原因。

  而发行特别国债、取消利息税和加息的预期,将可能有效控制流动性泛滥的局面,对证券市场也带来负面影响,给场外资金入市带来难度。(杨 欣)

  基金经理预料

  沪综指三季度将重返4000点

  近日路透社对八位基金经理进行的调查显示,多数基金经理认为,中国股市中期趋势仍可看好,半数基金经理预计沪综指将在三季度重返4000点上方。

  在资产配置中,所有基金经理建议的股票配置平均比例为72.9%,其中有四位基金经理建议调低持股比例至60%~85%,三位建议持股比例保持不变。基金经理指出,股市未来3个月的机会在于中报业绩超额增长的公司,以及低市盈率蓝筹股及有资产注入的公司股票。就行业而言,多数基金经理依然看好金融、地产及消费行业,建议配置的比例分别为14%~25%、8%~20%及5%~30%。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