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新闻多面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 09:07 中国经营报

  上海力推陆家嘴东扩

  6月初,上海市市委书记习近平在内部高层讲话中称,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事关全局的国家战略,是中央交给上海的历史重任,按照“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建成”的发展思路,今后五年是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

  此前,《上海浦东金融核心功能区发展“十一五”规划》正式对外公布,首次提出“陆家嘴金融城”概念。这份《规划》提出,“金融城”将在现有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基础上,继续东扩,相邻的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明确定位为联动区域。到2010年,浦东金融机构数量力争超过600家,金融从业人员超过20万,金融业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8%。到“十一五”末期,核心功能区内金融机构将高度集聚,达到国际新兴区域性金融中心水平(本报曾率先报道陆家嘴东扩动向,详见2006年11月13日A29版报道《小陆家嘴东扩盼再弈多赢好局》)。

  顾问行联手看好沪写字楼市场

  戴德梁行分析师分析称,近期上海写字楼空置率已达到1995年以来最低点,市场需求仍不断增加,甲级写字楼租金持续上涨——若以美元为报价单位,2007年第一季度写字楼租金同比上涨了13%,达1.02美元/平方米/天;若以人民币为报价单位,租金较去年同比上涨9%,达7.89元人民币/平方米/天。该行指出,2006年浦东地区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增长了23.2%,达到1.06美元/平方米/天,而此类物业最为密集的陆家嘴一带,甲级写字楼租金多年保持两位数速度增长。

  仲量联行的统计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陆家嘴甲级写字楼租金同比上涨了17%。该行还预计,未来一年,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继续加紧其扩张步伐,预期会雇佣更多员工,对办公物业的需求仍将进一步增强,写字楼供应将会维持紧张的局面。由于租金显著上涨,售价又不断升高,更多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宁愿选择购买而不是租赁写字楼。

  世邦魏理仕近日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也表明,过去三年中,海外机构投资者在上海用于整幢物业收购的总金额已达197亿元人民币。尽管中央政府为平抑市场短期投机行为于2006年7月出台“171号文件”,对外资进入做出了一些限制,但外来地产投资势头未减。仅2007年一季度,外资上海收购物业总成交金额就达到38亿元人民币。这些机构投资者分别来自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及亚洲的中东等地,包括非常活跃的私募基金和核心型基金,类型相当丰富。

  新鸿基地产屯兵长三角

  与李嘉诚的“长和系”等放手出击内地地产业务的同行相比,身为香港地产业老大的新鸿基地产郭氏兄弟,多年来在内地市场上多少有些“缩手缩脚”。据说郭氏兄弟在公司内部曾有规定,内地地产投资比例不超过集团全部投资的10%,直到2003年这个规定才被取消,现在的上海陆家嘴国金中心,就是突破原规定后拿下的第一个开发项目。

  2003年8月,新鸿基地产击败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公司(GIC)及太古地产两大巨头,一举夺得该地块,稍后即宣布将投资80亿元进行开发。但由于拆迁进度缓慢,未能按原定计划于2004年8月动工,一直拖到去年才基本拆迁完毕。有业界人士估计,考虑到成本上涨等因素,新的预算投资额可能会大大超过80亿元。

  2005年7月,新鸿基以31.85亿元获得浦东滨江公园以东潍坊新村街道一幅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地块,楼面地价达到每平方米20178元,创下当时上海土地出让单价最高纪录。据悉该项目暂定名为滨江凯旋门,包括10栋左右的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006年3月,新鸿基以36亿元收购香港万都集团位于卢湾区淮海路著名的商业旺地“襄阳路市场”地块,并宣称计划总投资60亿元以上,打造一个总面积20万平方米、包括大型商场及高档写字楼的综合商业区。

  除上海以外,新鸿基地产与华润集团联手,在杭州钱江新城CBD内正在建造开发一个总面积5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在无锡的太湖新城,这两家巨头同样合力开发一个总面积高达110多万平方米的巨无霸社区,住宅、写字楼、购物中心及酒店等物业类型一应俱全。

  据知情人士透露,为了加强上海及长三角各项目公司与香港总部之间的沟通,提高决策效率,这几年新鸿基派出不少集团高层常驻上海。不久前,集团掌门人郭炳湘更公开表示,他们非常看好内地市场,虽然近期在杭州的几次土地拍卖中未能得手,但有几个大项目已进入最后洽谈阶段,稍后有望全面落实。而早些时候它们收购成都一家内地企业土地开发高档公寓之事曝光,也透露了新鸿基积极拓展内地中西部市场的野心(详见本报2007年6月11日A28版相关报道《新鸿基潜入成都港资合围西蜀》)。

  高盛

证券近日发表报告特别指出,今后一段时间内,新鸿基地产内地地产业务明显落后于香港同行的局面将会扭转,原因是该集团旗下拥有香港多处规模庞大的
豪宅
及商业物业项目,未来可提供可观的利润回报,而在强大现金流支持下,未来2至3年间,其国内首批项目可望顺利陆续落成,在内地新一轮增购土地储备的行动也将会很快展开。

中国经营报记者:王其明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