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股市:管理过度 治理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 23:04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股市是行政机制进入的资本市场。换言之,是由行政行为控制市场行为、行政权力垄断市场、使市场行为从属行政行为、创造租金的资本市场。虽然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几经改革,但上市资格的核准权一直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还控制着发行节奏与发行规模。

  ■十七大前改革难点纵横谈(3)■贾品荣

  中国股市管理过度的表现

  表现之一:用计划手段配置市场资源

  上市资源,本来是一种市场资源,应该采取市场手段衡量其是否具备条件,但在中国,新股发行方式上沿用指标控制的办法,基本上是一种指标分配加政府行为的模式。

  在指标模式分配下,各部委、各省市都有发行股票的额度,分配资本资源,这种用行政办法进行额度分配、用行政手段分配资本资源的办法,极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在指标模式分配下,受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的驱动和限制,在上市公司选择上很难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这就难免出现一些好的企业被排除在上市之外,而一些不好的企业却被圈定为上市对象。

  股票的发行有额度分配,与此相关的是审批制度,这种“凭票供应”的办法造成了上市的不平等机会。尽管有的企业业绩好,而且行业成长性也好,但由于没有分配到指标,就不能上市;而有些经营业绩很差的公司,只要分配到指标,也可以上市,造成了证券市场一定程度的不平等竞争。

  表现之二:政府用非市场手段干预股市

  通过对1992年-2000年间股票行情的统计,通过相关研究发现,由政府政策引起的股市波动大约占70%,其中股票价格的几次大幅波动都是由政府政策引致的。

  这样,本来应由市场发挥作用的,市场起不到作用,而投资者大多看管理层的“眼色”行事,老在估计管理层将出台什么政策——是股票发行的扩容还是资金的扩容,形成中国特色的“政策市”。

  从国外的情形来看,市场的力量是决定性的,这是世界股市的普遍规律。因为市场的供求关系有规律可循;而非市场因素,无规律可循,风险非常大。国外的成熟资本市场以理性机构投资者为主,中国的资本市场则以散户中小投资者为主。国外金融机构几乎清一色是私人公司,而国内的金融机构大多数都是国有的。

  表现之三:最基本制度安排——法律缺失

  法律作为股票市场的最基本制度安排,需要政府及时提供,但中国股市建立以来,已经正式实施的与股票市场直接有关的法律只有《证券法》与《公司法》,有关股票发行、交易、退市的基本制度安排都以《暂行规定》或《条例》的方式提供,而且不少缺乏可操作性或针对性不强,有些法规成了政府调控股票市场的工具。

  表现之四:上市公司治理缺陷没有得到有效弥补

  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服务,那么,发行股票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以国有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市场主体从表面上清晰了产权,但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传统的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是不适应股票市场这一现代市场经济的。因此,中国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具有先天不足的特性;同时,又由于国有股占绝大多数,运作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后天又失调了——表现为企业尽管上市了,但其治理结构、人事安排、激励机制和战略决策,一定程度上是计划经济的模式,不能按照市场要求运作,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自身信用水平又低。

  股市管理过度的制度原因

  (一)两次制度突破

  中国股票市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那时,人们在改革实践上是很大胆的,提出和探索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多种形式——承包、租赁、扩大企业自主权、拨改贷等,包括股份制。但实践证明,许多改革形式只是过渡性的产物,随着改革的发展逐步失去了生命力,只有股份制成为最具生命力和前途的一种改革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多方探索,在中国股份制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有街道企业、有集体企业、也有合资企业,这些都是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自发组织的筹资形式。这个阶段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次制度突破,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中萌芽生长出来的新生事物,其主要特点是自发的,标志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这两个证券交易所都是由地方政府组建成立的。

  初始阶段的股市,既不规范,又充满投机,许多人啧有烦言。在关键时刻,邓小平果断地支持其继续规范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央政府第一次明确承认股份制和股票市场,成立了国务院证券委,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二次制度突破——我们国家开始有意识地要搞股份制和股票市场了。

  中国发展证券市场的目的很明确: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更加确切地说是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服务,到1997年进一步明确为国企解困服务——这是当时对股票市场的定位。对于这个定位,可以这样认识:首先,为国有企业服务是对的。我们现在进行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都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发展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改革和服务是对的。其次,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也是对的。从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发展来看,资本市场是资本运作的市场,筹集资金是股市的基本功能。第三,本来筹集资金,是为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现在却为了解困服务,所以筹集资金是为了国有企业解困,这样发展股票市场渠道变窄,证券市场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二 现代市场受到传统体制的种种约束

  我们回过头分析:当时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需要筹集资金,于是股份制的萌芽在中国产生了;后来,承认股份制这一形式,有意识地运用它了,但动力却是为了筹集资金。因此,筹集资金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动力。

  筹集资金这个功能非常实用,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中国股市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体制的种种约束。表现为:

  ——发展股市不能造成国有股权“流失”。在特定的时期,国家的股份不能卖,在发行股票时,不是把股票卖给股民,而是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股票市场上都是采取增资扩股的形式——直接目的是为了避免国有股权的“流失”。

  ——不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流失所产生的后果是严重的,但规定国有股不能卖,不能卖似乎就不会流失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形式逻辑,本身不是严格的。增发股票一定意义上稀释了国有股权,也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公有经济在数量上一定要占主导地位。为什么中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就是保证公有股份一定要占绝大多数;但实际上,从单个企业而言,不需要占绝大多数,照样可以起到主导作用,绝大多数并不是必要条件;从整个国有经济来看,公有制是否起主导作用,主要要看它的影响力。在某些行业,公有制占绝大多数是必要的;但在另一些行业占绝大多数反而影响了宏观经济,把有限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每一个行业、部门,反而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中国在发展股票市场上,一方面,要筹集资金——这是很实用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减少国有资产流失,让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于是,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造成了中国股市那么多的问题。

  (三)政府身份的双重性

  一方面,政府是建设者、监管者,对股市的市场秩序进行维护,确保股票市场的公开、公正、公平;但在中国股市,政府还拥有另一个身份——国有上市公司的股东,这样,必然受到自身利益的束缚,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使其监管者的身份难以超脱。

  (四)存在设租和寻租行为

  寻租在经济学意义上指利用垄断资源寻求垄断租金,即超过其机会成本的额外收益行为。寻租是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被扭曲的结果,同时又会进一步扭曲这一进程。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由于权力资源的垄断性,在过度投机支撑下的高收益并不与高风险相对称。于是,证券市场中的钱权交易、违规操作、损公肥私等寻租活动必然盛行。企业为上市而跑“部”“钱”进,中介机构为高额佣金而违规透支,政府官员利用职务公款炒股;上市公司不务正业,利用内幕消息炒作自家股票,操纵市场价格;上市公司以配股代替派息,不给股东回报而要求股东不断给予回报,使投资者风险不断被强制累积。

  虽然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几经改革,但上市资格的核准权一直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还控制着发行节奏与发行规模。这样,一些非达标企业就在会计账簿上大做文章,通过

注册会计师制造虚假报表,注入短期资本以增加注册资本,“达到”要求后,寻求股票发行的高额租金;而“达标”的企业则对政府官员进行公关,以缩短排队时间,尽快上市,使寻租行为形成。

  还原资本市场的“四个功能”

  看看西方资本市场的情形。翻开世界证券史,我们不难发现,发育成熟的股市具有“四个功能”——

  功能之一是直接融资功能。它能将国民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这和银行贷款不同,银行贷款是间接融资。

  功能之二是市场化的资本配置功能。股市作为配置资源的渠道,通过市场来进行。

  功能之三是再培植功能。原来不好的可以再培植,再培植的基础是资本的流动性。

  功能之四是机制选择的功能。通过竞争,市场筛选机制好的上市公司。

  因此,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战略的竞争,更是企业制度之间的竞争,是治理结构的竞争。股民选择股票是基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治理不足导致机会主义盛行

  正是由于中国股市不具备应有的“四个功能”,造成中国股市的机会主义盛行。

  如前分析,中国发展股市的最初目的,为的是为国企脱困,更加确切地说是为国有企业筹集资金服务,到1997年进一步明确为国企解困服务。后来发展到为国有资本层面的战略性调整服务。

  这样一来,无论哪一次股市的改革都表明,中国股市是行政机制深度进入的资本市场。换言之,是由行政行为控制市场行为、行政权力垄断市场、使市场行为从属行政行为、创造租金的资本市场。这样,上行下效,整个股市难免盛行机会主义。

  在上市公司质量不高难以获得红利的情况下,既得利益集团就希望获得资本利得,他们虽然明白中国股票的平均市盈率过高,投资价值低,但为了获得股票差价,就希望政府不断制造牛市行情,这对股市的平稳发展极其不利,使其变成既得利益集团圈钱的工具。个人的机会主义,会使股市充满浮躁气氛,大家纷纷捞一把就撤。

  因此,完善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是还原股市的“四个功能”,破除政策的机会主义,鼓励投资而不是投机主义。因此,要形成大牛市必须靠治理。

  治理股市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断开政府与国企的“父子”关系。扭转政府掌握国有企业控股权这一意识。其实,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否,并不在国有企业的管理权在谁的手中,而在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上。如果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很差,控股反而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因此,除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国企由政府控股外,必须断开政府与国企的“父子”关系。

  其次,将政府管制控制在有序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内。让供给和需求去引导资本市场的运作,上市不能再搞审批。政府所做的就是制定规则,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再次,让市场自律组织发挥应有作用。政府必须转变对证券交易所的管理方式,适度放权,充分发挥交易所的一线监管作用,提高监管效率。

  最后,加速股市的法律化改革。股市长期发展必须加大法律这一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依法行政。因为,缺乏法律约束的行政权力必然导致机会主义盛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