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环保产业如何走出“玻璃缸”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06:18 浙江日报

  “我们就像玻璃缸里的蜜蜂,四周光明却处处碰壁。”近来,记者听到不少环保业人士叹起了苦经。

  环保袋成应付检查的“道具”

  “上面来检查的时候就挂出来,供货量一下子变大;没检查,用量就明显小下去。”张文敏一直为他所推广的可降解环保塑料袋的出路感到苦恼。

  张文敏是杭州茂达环境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的一名员工,负责公司在杭州22家农贸市场的环保袋销售。早在2002年,茂达公司运用光—生物降解技术以及玉米原料生产、获得中国环境标志的可降解环保塑料袋,被鼓励在杭州市农贸市场推广使用。但至今,全市103家农贸市场,环保袋只“打入”了80余家。“而且八成以上的市场销售非常不稳定,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张文敏告诉记者,目前茂达的开工率只有50%左右。

  据介绍,环保袋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比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袋均高出10%左右,相当于每只袋子贵了1厘不到。“价格不是问题,最关键还是观念。”张文敏说,不少农贸市场管理者和经营户想不通他们凭啥应为环保买单。

  节能灯,墙内开花墙外香

  这几天,杭州人小钟一口气为他的新房子设计安装了30多只灯,可没用一只节能灯。理由是,普通白炽灯一只1元到2元,而最便宜的节能灯也要6到7元,名牌产品甚至要几十元。对此,浙江阳光集团市场总监张涧中感慨地说:“这么多年了,节能灯还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浙江阳光集团目前是国内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基地。但是,年产值达25亿元的阳光集团,70%的节能灯产品用于出口,内销市场只占30%。

  节能灯为何在国内叫好不叫座?“消费气候尚未形成,这是主要原因。”不过张涧中对前景还是相当看好,他认为随着节能宣传日益深入,节能减排被列为国家及各地政府“

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国内节能灯的市场黄金期已经来临。

  环保脱硫遭遇尴尬

  一项耗资5000万元,历时8年,解决了我国环境三大难题的原创性专利成果,却无法攻克“推广”这一现实中的难题——这使得专利拥有者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老总史汉祥常感疲惫。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史汉祥自1993年开始与北京的科研单位合作,将二氧化硫脱硫技术和脱硫设备国产化,并研究成功“DS—二氧化硫烟气治理技术”。在试验中,史汉祥用矿渣代替石灰石做脱硫剂,将吸附二氧化硫的工业废渣加工制成富硫配方肥。

  这项既能治理工业锅炉燃煤烟气污染、又解决了工业废渣出路的技术得到了6项国家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后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评定为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

  两年多来,尽管有湖南、山东、河南等地的十多家企业应用了该技术,脱硫效果也很好,但企业主动应用推广的积极性却并不高。“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反而增加一笔几十万到几千万的投资,而没有脱硫设备的企业照样在生产,企业自然不会有积极性了。”一家企业老总说。

  政府推动大有可为

  环保产业该怎样走出这般尴尬的处境?一位业内人士说,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还得借政府之手推动。例如:环保袋要真正普及,除了“鼓励使用”外,还应“强制使用”,规定大超市、大企业必须配合;如何打破职能部门条块分割,通过跨产业、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整体协调来推动环保新技术的推广,政府部门也大有可为……

  事实上,环保产业正日益得到重视。据了解,我省最近专门出台了20项节能减排措施,里面特别提到机关、事业单位要带头节能。目前不少省级机关将进行大规模的节能改造,已经有单位与阳光集团进行业务接洽。“我们将积极抓住机遇,希望今后把国内市场扩大到50%。”张涧中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