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三北防护林:铸就绿色长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 14:11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刘杰

  本报实习记者 郭玉志报道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防护林工程或者三北工程)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启动实施,规划建设73年,建设范围406.9万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实施四期(2001-2010年)工程。截至2006年,累计完成造林育林2552万公顷。今年春季,已经完成造林育林41万公顷。三北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了防沙治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他林业工程和各行各业的林业建设蓬勃发展,共同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形成了改善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以下简称三北局)局长陈凤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第30个年头,在三北工程上马以前,发展林业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木材的持续供给,至于森林的生态作用,只是满足木材生产前提下的协同需求。1978年三北工程的启动,标志着对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的理性认识已经成为政府决策的理论依据,生态建设已经成为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林业建设走向商品林业与生态林业并举的时代。中央进一步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他表示,三北工程启动以来,一直把农田防护林作为建设重点,使1923万公顷的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58.6%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在林网的保护下,农业科技成果和水设施的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了稳产高产。据统计,三北地区的粮食单产由1985年的125公斤/亩,提高到2005年的309公斤/亩,总产由0.6亿吨提高到1.6亿吨。2005年全国产粮“十强县”全部在三北地区。根据科学测算,仅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应一项,就使三北地区年增产粮食约200亿公斤,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陈凤学对记者表示,根据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1977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立木总蓄积增加了4亿多立方米。其中农田防护林的活立木总蓄积就达1.7亿立方米,总资产价值935亿元。

  陈凤学对记者举例道,吉林省从2004年开始对成过熟农防林进行更新改造,已更改农防林3100多公顷,生产木材72万立方米,为农民增加收入3.6亿元。而这仅仅占吉林省农防林总蓄积量的1/20。三北地区营造薪炭林107万公顷,解决了700多万户农民的烧柴问题。营造经济林369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2000多万吨。森林资源增加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地方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新疆自治区2006年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达到320多元。内蒙古以灌木为原料的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0多家,解决了沙区22万人的就业问题。陕西省三北地区

苹果年产量达550万吨,产值100亿元。在一些林果主产区,农民年收入的80%来源于林果产业。

  陈凤学对记者表示,在三北工程上马以前,由于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就已经使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但是,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各地不得不继续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在1985-1994年的10年间,仅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四省区新开发土地中,累计撂荒就有近1500万亩。与此同时,牲畜饲养量快速增加,上述四省区的牲畜存栏量(不含养猪)从1977年的7096万头(只)增加到2000年的13515万头(只),增加了90%,对饲料的需求也成倍增长。

  三北局科技处处长王秀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1978年三北工程组织实施以来,工程建设者在与恶劣自然环境长期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要加快三北工程建设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先导作用、支撑作用,依靠科技的力量推动工程建设逐步向困难进军。

  她介绍,到20多年来,三北工程建设中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应用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加速了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是设立科技推广经费。自二期工程建设以来,专门从工程建设投资中切出10%的资金用于科技推广,筛选了一批先进适用的科技项目,实行计划单列、项目单批、资金单下、专款专用。二是建立科技推广示范区。三是专门设立了“三北防护林适用技术推广奖”。以此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走科研、推广、生产相结合路子的积极性。四是开展系列科技推广活动。五是强化对推广项目的管理。

  据初步统计,三北工程第一阶段建设,累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200多项,面积达4700多万亩,使三北地区的造林成活率由过去的不足50%提高到80%以上,造林合格率由54%提高到85%。特别是以容器苗、钻孔深栽、大坑换土、地膜覆盖等为主的抗旱造林技术,以“两杏一枣”为主的经济林良种,以“窄林带、小网格”为主的农防林营造技术,以“宽林带、大网格”为主的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有些甚至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三北局计划处处长杨金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北防护林体系

建设工程第一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203.7万公顷,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了8.63%,共完成投资72.6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7.69亿元(中央专项投资16.31亿元,地方财政集资21.38亿元),工程投资主体是农民。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工程建设先易后难的推进,工程实施区的自然条件将越来越差,加之农民减负,取消“两工”后,而工程投资主体由农民转为国家的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使造林成本不断加大,而三北地区经济普遍欠发达,缺乏足够的配套投入能力,致使四期工程建设投资不足显得尤为突出,资金缺口很大。

  杨金恒建议国家应尽快提高三北工程建设的投资标准,并按规划落实投资,以建立符合三北地区实际、合理、可行的投入政策和保障机制。

  三北局质量处处长姚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在三北工程的中央投资结构中,只有建设资金,没有管护资金。工程建设成果的后期管护主要依靠地方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由于三北地区多为老、少、边、贫地区,地方财力捉襟见肘,在资源管护投入上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三北防护林是一项生态工程,以追求生态效益为主,农民很难在经营防护林中得到收益。工程建设成果遭受牲畜、人为等因素破坏的事件也不鲜见。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工程建设成果。

  为此,他建议,将现有林的管护和成果巩固纳入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投资应安排适当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未成林造林地的管护、成过熟林和残次林的更新改造以及半荒漠地区的封育和管护。

  三北局办公室副主任刘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28年的建设,三北工程已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减少入黄泥沙3亿多吨。营造农田防护林223万公顷,农田林网化程度达58.6%,有效庇护农田1923万公顷,基本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营造各类经济林369万公顷,占全国经济林总面积的19.1%,年产干鲜果品20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5,产值达300多亿元。营造薪炭林107万公顷,年产薪材800多万吨,加上多能互补,解决了700多万户农民的烧柴问题。营建灌木饲料林500多万公顷,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三北工程为我国大规模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刘冰表示,虽然沙尘肆虐的日子已经过去,但要明白三点:

  一是沙尘暴的危害决不能与三北防护林工程画等号。去年有一段时间,一些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发表了一些不理性、不客观、不科学的观点,认为沙尘天气的发生与三北工程和其他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有直接的影响,甚至抨击了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虽然这种歪曲事实的看法已很快得到澄清,三北工程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也正大踏步地前进,但我们更应该通过这次教训提高对林业工程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是三北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三北工程是在我国北方实施的第一个生态工程,国家上马这个工程,目的就是要改变北方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维护边陲地区人民稳定。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被誉为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公益性事业。

  三是三北工程建设将会一如既往地发展下去,绝对不会半途而废。目前,工程建设正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上至国家各部委,下至地方单位对三北工程满怀信心、满怀希望,支持力度、重视程度一年比一年加大。国家给三北工程的投资也在逐渐地增加,各地的生态建设成效一年比一年明显。这说明,改善生态状况,维护自然环境已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2008年奥运会代表着祖国的荣耀,在倡导绿色奥运理念的今天,搞好生态建设,保护好建设成果,更大地发挥好建设成效,就是为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做贡献的最好的方式。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