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招商选资应成为引资取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 02:38 中华工商时报

  “招商选资”应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地方政府执政理念朝着“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的综合体现。

  随着中国环保政策和对外投资政策的一再收缩,韩国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如今开始把目光转向印度、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越南。“其实这也并不是一个坏事,随着中国从‘招商引资’进入‘招商选资’的新阶段,引进外资的质量必将升级,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出走,换来投资经验更成熟的著名跨国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端领域资金的进入,才将是韩国对华投资的一个新转变。”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分析师如是说。

  前不久,韩国信一和信五公司在落户青岛16年后,因欠税、拖欠工资以及难以适应青岛市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施严厉的环保措施,而悄然离去。当初这两家公司之所以选择在青岛落户,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化学性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皮革业,当时在韩国本土的严厉政策控制之下经营日益维艰,而青岛当时正处于招商引资的高峰期,不但免税、人力资源又便宜,还有出海口,因此很快就在青岛落户。

  如今,上述种种手段已再难以实现。青岛市政府已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对那些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率大、吸纳就业和富民程度高的项目优先供给土地,以此提升利用外资项目的规模和档次,招商重点也从制造业招商向现代服务业招商转变。基于此,青岛拒绝了一些污染项目。2006年,日本一家服装印染项目带着上亿元的项目想落户青岛即墨经济开发区,但开发区在对项目进行考察后,发现这是一个高污染项目,随后把这一项目拒之门外。

  不可否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外来资本一直是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拉动了地方GDP增长,创造了就业岗位。然而,正是由于当时缺少发展资金,引进项目时多少带点盲目性,在个别地方,只要有项目,不管污染多大,不问耗能多少,一律来者不拒。更有甚者,以投资金额、占地面积为指标来评判项目的优劣。因此,不少技术含量低、投入产出比低、被发达国家所淘汰的产业项目纷纷落地。

  2006年9月,甘肃微县两个村的村民因附近一家铅锭冶炼厂排放大量有毒气体和废水严重中毒的人数超过2000人,其中373人为儿童,90%以上血铅超标。被怀疑为造成污染事故的是一家招商引资企业,主要生产铅锭。1996年投产以来,因为一直排放乌黑的浓烟和混浊的污水,造成农作物减产,村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当地政府“饥不择食”般的“招商引资”而付出的惨重代价。

  有人认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和环境保护之间很难找到平衡点。其实不尽然,在招商过程中,坚持环保标准招商“选资”不是“因噎废食”,而是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保护环境。设立环保门槛选资,就是要严格审查企业的环保状况,重污染且又不具备条件防治的,坚决拒之门外。尽管很多地区还很需要外来资本的鼎力支持,但是无论从资源集约,还是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角度,我们都应该坚持“选资”标准,而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

  当然,“选资”的标准还不仅局限于环保指标,选来的“资”必须有利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本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如果是因为坚持“选资”标准,让地方政府失去一些项目甚至于一些大项目,那么,我们大可以认为,地方政府也不必因此扼腕叹息。青岛市的做法值得提倡,即把招商引资工作从“引资”提升到“选资”,把重点放在引进有利于产业优化、用地少、附加值高、污染小的项目上,在“引进来”中选优、选强。

  从这个意义上说,“招商选资”应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地方政府执政理念朝着“以人为本”、“坚持

科学发展观”转变的综合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这让我们有了选择外资的余地,而随着国内
资本市场
的迅速崛起,我国拥有了更多可利用的“内资”,这让我们有了选择外资的底气。在经过了近30年曲折的招商引资道路之后,我们完全有能力、更有必要转入“招商选资”,适当提高外资或“内资”进入“门槛”,将那些高污染、低层次的项目拒于国门、市门、县门之外。(21G2)

记者:   ■邱林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频道精选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