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H股几经起浮的漂洋之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 02:31 中华工商时报
日前,在谈到香港回归祖国后的内地与香港的证券市场时,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连续用了“更重要”“更牢固”“更紧密”“更全面丰富”以及“更有效”五个“更”来形容回归后两地证券市场的合作。同时屠光绍强调,通过到香港上市,内地企业不但筹集了资金,提高了国际知名度,而且完善了公司治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内地企业把香港作为境外上市的首选地的趋势不会改变。 据统计显示,目前为止内地企业共计有143家在港上市,H股公司和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即红筹公司)合计市值已经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一半,这些企业的股份交易量也占到港交所总交易量的近六成。而这其中,注册在内地的H股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如今H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集资额和影响力上,都已经逐步成为了香港股市的中流砥柱。而作为香港资本市场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体,一国两制下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互通互动的产物,回顾H股十多年来的发展,不仅是一部跌宕曲折、几经沉浮的历程,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中不断磨合、发展的缩影。 短暂的亲密接触 1993年7月15日,香港联交所的交易大厅内第一次出现了来自中国内地企业代表的身影,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正式在香港的联交所挂牌上市。随着上市锣声的敲响,青岛啤酒成为了国内首家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挂牌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的大幕就此拉开了。 自青岛啤酒之后,先后又有仪征化纤等8家内地企业登陆香港。初期,由于上市的企业业绩普遍良好,H股一度引发认购追捧的热潮。与此同时,香港市场也依靠其发行股票的灵活性,保持股价的稳定性等机制赢得了内地企业的认可。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成分的多元化,H股的一系列问题也暴露出来。业绩下滑,披露信息存在问题,与投资者关系交恶,管理层不熟悉海外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等诸多因素的频频出现,H股企业在一级市场中的筹资越来越困难,二级上的股价也差强人意。一时间,除少数几只股票外,大部分的H股的股价都出现了大幅下降。 和香港市场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H股公司的前景开始受到了海外投资者的空前质疑,恒生国企指数由1994年最高1561.71点最低下探到1995年的672.7点。 回归遭遇金融危机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这个利好消息也让“红筹概念”以及“国企重组概念”在香港大热,受此影响,国际投资者、香港股民以及国内机构都开始加大对H股的投资比例。在人们“争食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带动下,H股再度成为市场中的热点。 1997年5月,随着H股成交的急增,H股和红筹股市值已达800亿美元,占港股总市值的15%,国企指数也从1000点暴涨到1700点。1997年7月香港回归前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34只H股普遍上涨逾70%。1997年同时也是历年发行H股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一年,共发行上市H股16家,筹资302亿港元。 然而此后不久,亚洲金融危机呼啸而来。受此影响,从1997年8月的接近1800点到年底的732点,国企股积攒下的胜利果实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跌去大半。H股刚刚聚积起的热度很快跌至冰点,1998年一年时间,国企股联手跌破了发行价。在此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次重创带来的影响一直让国企股挥之不去。到了2000年,当恒生指数重回17000点大关时,H股却依然没有摆脱下跌的低迷。 业绩增长确立强势 经历了三年之久的低迷,深受重创的H股终在2001年开始复苏。随着部分业务的重组以及业绩的提升,2001年3月至6月,H股价格普遍上涨,交投活跃,国企指数亦上升约40%。同年,第一只在H股青岛啤酒的股价超过了其在A股的价格,创下了H股股价首次超过A股的纪录。时至2003年底,国企指数已经一路上升至接近3800点的高位。 随着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地企业的价值逐渐得到市场的重视,而H股在香港市场中的地位也变得越发的重要。2006年8月,恒指服务有限公司宣布,建设银行(0939.H K)晋升为恒生指数成份股。在港上市不满一年的建行也因此成为第一家跻身恒生指数的H股公司,其比重占到恒生指数的2.16%。同年11月,恒指服务公司再次批准将中国石化(0386.H K)及中国银行(3988.H K)纳入恒指成分股,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已有三只H股被“染蓝”,速度之快令业内人士惊呼。 2006年10月,工商银行(1398.H K)在香港发行354亿股H股,此次号称“航母级”的公开发行共冻结资金4181亿港元,不仅打破了香港有史以来的IPO集资纪录。同时也为A+H的上市模式作出了成功的先例。 随着内地大型国有企业的登陆香港,为香港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06年,港股市场从IPO集资总额到总市值以及成交金额,方方面面都诞生出了新的纪录。香港交易所的净利也在这一年飙升88%,首次超过伦敦和纽约证券交易所这样的世界交易所巨头,一跃登上了“世界上最大的筹资场所”的宝座。而就在2005年,香港在全球主要市场的募集资金排名还在前十名之外。 -见习记者朱振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