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地下招生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 22:04 中国经营报
“给民办学校招一个新生1200元,给能安排就业的职业学院招一个1500元,给军校招一个起码1万元!”21岁的苏超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 苏超是北京海淀区一所民办大学的大二学生,在去年和一个同学联合招到34名新生后,今年,苏超的招生团队一下子壮大了许多,他和学校签订的招收新生人数协议也猛增到180名。 “像我们这样的在校生招生团队,在我们学校最多是中等规模,和社会上一些全国连锁的专业招生代理机构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苏超对于自己的业绩很谦虚。 从被别人招生开始 “2005年7月25日,我一辈子都会记得!”那一天,苏超收到了在北京上大学的老乡寄来的热情洋溢的信,里面还有一张让他们全家高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忆这段经历,苏超仍然一脸痛苦。 到了学校一个多月后他才知道,父亲数了好几遍才交给他的5500元学费中竟然包括那个老乡1200元的介绍费。一怒之下,苏超和老乡动了手。 被老乡的同学摁在地上后,苏超趴在地上痛哭流涕,他知道,不可能要回全部的学费回家重考了,老家的父母从一开始就以为这是他自己考上的大学,他哪儿有脸回去? 打过架后,老乡说他也可以靠招生来挣钱。“我开始也犹豫,但招一个人就能挣到1200元,比做家教容易多了!”苏超狡黠地笑着,“但是招生真有点儿像传销发展下线的意思。一般都是老乡找老乡,这样对方容易相信。” 2006年,苏超第一次招生时,苏超并没有把自己的母校临沂一中作为“第一个下手”的地方。“我也怕老乡们来打我,最后选择了江西。”苏超说,招生就要到高考大省去招,学生多、攀比心强、家长期望值高,招生难度反而小。 谢明辉,一个江西的同学成为了他的合作伙伴。 在从学校免费领取100份招生简章,20份录取通知书,购买了两张“北京—南昌”的火车票后,他们带了几袋方便面,一袋瓜子,两瓶矿泉水,总共花了不到300元钱到了南昌。 “我们在南昌待了半个多月,招到了34个学生。”苏超之前痛苦的表情已不见踪影。“一个人1200元,34×1200,扣除成本,我们每个人最后在10月份挣到了学校返给我们的近两万元!” 招生指标商机 摸出点儿门道的苏超发现,跟其他学校比起来,给他们这样的民办学校招生挣钱还是太少。“给能够安排工作的职业学院,或者给军校招生才挣钱!” 他告诉记者,青岛一家职业学院一开价就是一个学生1500元,招生数量超过10个,再加总额的20%。“如果按照我去年的招生数量,整整多挣8700元。” 但这还只是小钱。苏超通过同学的朋友和两家知名高校签订了招生协议。这两家高校均按每个招生指标2万元的价格卖给他。“每个指标我最低也要挣到1万元以上。”他自认为这个价格是招生人中加价不高的。 他曾经听一个叫李明坤的招生人讲过倒卖指标的经历,当时李从北京一家知名的招生连锁机构老总手里买到了一个南京某学院的指标,价格为5万元。李明坤加价5万元转手给了另一个招生人王亮。王亮最终卖到家长手里的价格为18万元。前后相差13万元。 “每个环节都加价,而且越加越多,这是招生人都知道的。一些特殊背景的学校花十几万元很平常。南京那所高校的指标我知道,从学校出来是3万元,一转手就加了2万元。”这样一比,苏超觉得自己的心还是不够黑。 苏超告诉记者,倒卖指标行话叫“买学校”。他们从招生院校花一笔钱买到招生指标,然后再把这个消息放出去。这时候一些二级招生人、消息灵通的家长就会主动找上门来。经过不断的倒手,最后这个招生指标到了家长手里时,价格已经高出很多。 招生大网撒向全国 尝到甜头的苏超已经不满足只做一级招生人,他开始在全国发展自己的招生网络。一方面,他通过网上寻找一些手中有生源的招生代理;另一方面直接联系中学的校长、教务主任、毕业班班主任、学生干部等。“我要把招生网络做全,以后当做一个事业来干。” 在想象着自己未来的招生商业帝国时,苏超非常兴奋。但他知道,专业的招生连锁机构已经走在了他的前面。“他们人员、设备都比较专业,加上资金雄厚,掌舵人又有市场开发和管理经验。我未来只能挤进这个市场分一杯羹。” 记者联系到北京一家招生连锁加盟总部。一位员工介绍,目前与他们机构合作的大专院校有上百所,整个机构在全国有20多个分支、100多家加盟商。而一家自称是中国招生咨询业鼻祖的招生连锁机构的网站信息显示,“与全国上百家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科研部门和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凭借全国 500 多个业务办事处和加盟机构,为数十万名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为各合作院校及教育培训机构输送了学生3万多人。” 苏超对此并不意外,才是大二的学生,他已经显出了一些老练。“市场很大,他们是正规军,有工商执照,我现在是直接跟学校签招生协议,只是比他们规模小一点儿而已。” 跟记者分手时,他告诉记者,高考成绩马上就要下来了,他得赶紧回去准备招生简章和宣传材料。 “7月初,我们第一批300多封录取通知书就要发出了。至于竞争对手现在的网络有多大,跟我没关系。我现在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和学校签订的180个招生名额,然后一起欢迎新生的到来,拿到属于我的21.6万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赵法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