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太湖治污十六年无功而返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 22:03 中国经营报
蓝藻事件只是太湖向人类的一次“示警”。 “示警”的背后是对人类“无休止侵掠自然”的一次惩罚。这次事件也使得太湖的污染状况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为什么历时16年,耗资几百亿元的太湖治污工程竟无功而返? 但愿这次自然的惩戒能促使中国人生态意识觉醒并播下新行动的种子——关注环境不仅是工业界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民众的分内之事。 但愿这次惩罚带给中国人的影响不会永远寂静——因为它惊醒的不但是无锡,而且是整个国家。 一线调查 臭水下的隐情 在卫星图上,太湖北端的梅梁湖和贡湖看上去像两个绿色的“大口袋”——里面装满了绿油油的蓝藻。 2007年5月29日,这两个伸入无锡地界的湖泊再次成为无锡市民的噩梦。突然爆发的大规模蓝藻污染了无锡市的自来水,臭水通过四通八达的管网进入无锡市的千家万户。在长达一周的时间里,人们被挥之不去的恶臭包围着,所有的人都依赖纯净水度日——烧饭,刷牙、洗脸甚至洗澡。 此次水危机的规模和影响超过了17年前的那次太湖蓝藻污染事件。1990年夏天,太湖梅梁湖蓝藻泛滥,死亡的蓝藻堵塞了无锡水厂的取水口,市民无水可饮,企业被迫停产。 此后,蓝藻年年都会光顾太湖,面积也越来越大。从1991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太湖治理工程。然而,此次无锡蓝藻污染事件凸显出太湖水质已被深度污染的现实。这也意味着,耗时16年,耗资几百亿元的太湖治污工程功败垂成。 被延误了的“预警”摄氏34.2度! 5月27日15时36分,无锡市今年入夏以来的日最高温纪录诞生。25日、26日,无锡的气温分别为摄氏30.7度和摄氏31.1度。 在太湖梅梁湾、贡湖,比往年提前了一个多月大规模滋生了蓝藻。在连续多日的高温暴晒下,大量蓝藻死亡、腐烂,在水面形成一层有腥臭味的浮沫,大面积水域水质开始发臭。 “27日自来水就能闻到一些臭味,往年夏天总有几天水会有些味道,当时并没有在意。”家住无锡市曹张新村的张先生说。 张先生当时并不知道,无锡市多个自来水取水口遭到了蓝藻的围攻。小湾里水厂于22日停止了供水,无锡市主要的水源地贡湖水厂的水质也因蓝藻影响严重恶化。 早在4月25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就已监测到梅梁湖出现了大规模的蓝藻。“太湖出现蓝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只是往年没有这么早。”该研究站站长胡维平说,“5月8日,江苏省政府在无锡召开了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会议,我们在会上正式通报了蓝藻爆发的情况。” 据悉,在此次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副省长黄莉新提出应尽快建立蓝藻爆发应急机制。5月21日,无锡市政府通过了《太湖蓝藻防治应急预案》,一旦出现蓝藻大规模高发,将采取引长江水入太湖,打捞蓝藻,在湖中建围栏拦截等方式遏制蓝藻的生长和控制其蔓延。 5月24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无锡调研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江苏省环保厅尽快对蓝藻应急预案进行论证,用制度来明确防治细节。当时,有专家提出应马上打捞蓝藻,张力军表示,“捞藻”是任何时期都需要做的工作,等专家对船体的型号和数量论证完毕后,将由政府出资购买打捞船,运行、维护费用由江苏省环保厅负责。 就在有关部门严阵以待、商讨对策之际,蓝藻不断在太湖梅梁湖、贡湖累积。5月28日,蓝藻大量死亡并发臭,无锡市除锡东水厂外,其余的自来水厂水源地水质都受到污染,这些水厂供应全市70%的生活用水量。 “自来水闻起来像下水道的污水一样恶臭,别说喝,洗手后手上的臭味用香皂都洗不掉。”张先生抱怨说,很多人都说自来水发臭了,但没有那个相关部门提前警告或通知。 自来水发臭后,无锡市并没有停止自来水供应,也没有及时对水已被污染的情况发出通报。5月29日,被污染的自来水通过四通八达的管网进入千家万户。群体性恐慌在无锡全城蔓延,几乎所有的市民都加入了抢购矿泉水行列。 “自来水停一两小时没有大问题,但全城停水一两天影响面太广了,市领导没拍板,自来水厂不敢擅自停水。”无锡蓝藻危机应急小组的一位专家说,无锡年年都有蓝藻,有关部门对这次蓝藻的影响程度认识不足,此次蓝藻侵入了自来水厂取水口,水厂采用常规的过滤、净化手段无法消除臭味,后来做了深度处理才使自来水恢复正常。 被推迟的污水处理项目 6月5日。无锡市锡山区安镇。 周志新慢慢地走过安国路桥,阵阵臭味随风而来,他下意识地用手在鼻子前面扇了几下,加快了脚步。桥下的水像墨汁般乌黑,看上去似乎有些粘稠。两侧平整的混凝土河壁上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碗口大小的排污孔,污水在排污孔下方的河壁上留下了一条条黑色的“装饰纹”。周是安镇一名普通居民。 “这是我们的景观河道,沿河两侧都修了护栏,种植了草皮,可是水太臭了。”周说,“污水都排到河道里,天气再热点儿,河水的味道更难闻。” 在太湖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30%。安镇与太湖地区许多环境监管相对薄弱的乡镇一样,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河网,沿着河网进入太湖。 太湖流域内河道日益加重的污染使太湖的水体日趋恶化。资料显示,太湖的水质平均每10年下降了一个等级。上世纪七十年代,太湖水质为二类,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平均为四类水质,目前有将近60%的水域为五类水。 为解决太湖流域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1996年,国务院设立了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九五”(1996年~2000年)污染控制规划,计划在太湖流域建设54个污水处理厂,控制工业污染。但到2000年,“九五”计划中的54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只有29个建成或部分建成。 在随后的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2001年~2005年)规划中,确立了五年完成255个水污染防治项目的目标。但直到2005年“十五”计划结束,江苏尚有12个污水处理工程没有动工,这些项目分别位于太湖流域主要的污染源头无锡市、无锡下辖的宜兴市和太湖上游的常州市。目前这些项目都被结转至“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实施。 安镇污水处理厂是未在“十五”计划内完成建设任务的污水处理工程之一。安镇村建中心主任沈建平表示,污水处理厂目前正进行设备安装,预计于8月底投入试运行。 安镇污水处理厂总投资2.5亿余元,是江苏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治污项目之一。“项目被推迟主要是因为世行贷款手续非常复杂。2001年开始申请世行贷款,2004年才和世行签约。”一直跟踪该项目的周忠俊介绍说。周是无锡市锡山区建设局公用事业建设处的工程师。 江苏省利用世行贷款项目管理办的董为刚工程师说,同期利用世行贷款的还有无锡市锡山区的东亭、惠山污水处理厂以及苏州城区运河清淤、污水处理厂项目。目前这些项目正按照世行要求的进度进行,将于200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世行贷款审批非常严格,他们对安镇污水处理厂项目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环境影响、移民影响等方面的评估,花了两年多时间。”周忠俊认为,世行贷款审批周期较长,但当时贷款利率只有2%,而且还款期长达15年,利用世行贷款的项目能降低资金成本。 对地方政府而言,利用世行的低息贷款是很划算的事情,但从太湖治污的角度看,政府减轻了资金压力却推迟了项目投入运营的时间,相当于向太湖多排放了好几年污水。一位专家认为。 被忽视的非政绩工程 由于污水处理项目投资较大,不少地方将治污项目实施结果的滞后归结于投资资金的缺乏。 宜兴市周铁镇污水处理厂也是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之一,按计划应于2005年建成运营。据周铁镇镇政府宣传科的陈庆峰介绍,该污水处理项目一期已于2006年12月投入试运营,但因为管网建设还没有跟上,现在运营状况还不太稳定。 “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镇里是硬着头皮上了污水处理厂。”陈庆峰说,“污水处理厂一期投资3000万元,二期还要投入5000万元。全镇一年财政收入才4000多万元。” 据悉,周铁镇污水处理厂已委托给浙江一家企业运营,污水处理厂目前是亏损运营,镇政府每年补贴该企业70万元。“污水处理费每吨0.3元~0.4元,经测算污水处理厂日处理1万吨以上才能盈利。政府与企业达成了协议,污水日处理能力为5000吨~10000吨时,由镇财政给予补贴。”陈庆峰说。 周铁镇是一个小化工企业集中的地区,是太湖西侧的主要污染源头。6月3日,太湖蓝藻引发的无锡水危机还没有完全平息,周铁镇两家化工企业“顶风”向太湖超标偷排污水被央视曝光。周铁镇镇长、镇委副书记、宜兴市环保局副局长等5名责任人分别受到行政记过、行政记大过、行政撤职处分。 据悉,尽管周铁镇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运营了,但由于管网建设不到位,大多数工业企业的污水并没有纳入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出现了企业超标排放,污水处理厂却“吃不饱”的现象。 全国人大环资委办公室副主任骆建华认为,现在很多城市虽然建了污水处理厂,配套的管网建设却跟不上,主要是有些领导热衷于表面政绩,对埋在地下看不出政绩的管网建设不积极。 污水处理厂不能满负荷运转是全国普遍的现象。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说,去年监察局检查了500家污水处理厂,发现有1/3建成后没有运转,还有1/3时开时停。 透视 缘何徒劳无功 “太湖蓝藻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6月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太湖的氮磷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为藻类生长提供了物质条件。 来自江苏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太湖5个重点湖区的水质状况没有达到《江苏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太湖流域53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有40个断面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不达标;全湖总磷为五类水质标准,处于中富营养水平。 上述40个水质不达标的监测断面主要集中在无锡、苏州和常州,这些环太湖流域的城市是太湖的主要污染源。数据显示,目前太湖三类水域只占18.8%,五类和劣五类水域达到58.7%。这表明,历经十多年的治理,太湖水质恶化程度并没有得到遏制。 “运动”治污 国家对太湖大规模的治理始于1991年,当时启动了太湖一期治理工程,太湖流域一期11项骨干工程相继投入建设。 1995年,太湖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重点,国务院有关部委会同苏浙沪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水污染治理运动。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介绍说,1996年在无锡举行的太湖治理现场会上,有关领导提出,1998年实现全流域达标排放,2000年使太湖水体变清。 大规模兴建污水厂、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量是太湖治理的第一个阶段。苏浙沪围绕目标展开了“零点达标”行动,即在1998年12月31日零时,太湖地区1035家重点污染企业必须全部实现达标排放。这1035家企业中,江苏省占770家,浙江省占257家,上海市占18家。 “当时有位环保局长对短期内能否达到目标表示了怀疑,但在会上遭到了严厉批评。”秦伯强认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运动式的治理行为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污染转向 “零点达标”行动后,太湖流域工业污染迅速反弹。随着太湖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大量中小企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纺织印染、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成为太湖地区的支柱产业。而随着产业转移的加快,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着河网进入太湖。 2000年太湖水质变清的目标并没有实现。2000年太湖流域82个主要河湖断面监测数据显示,48%的监测断面水质为四类,14%为五类,3%为劣五类。 曾有国家环保总局有关官员这样总结太湖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对湖泊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重视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忽视了城市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的治理,氮、磷等有机污染物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2001年开始,国家对太湖治理战略进行了调整,由工业点源控制为主,向工业点源与农业点源综合治理转变;由城市污染控制为主,向城乡污染控制转变;由治理污染为主,向防止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转变。 太湖地区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每平方公里超过1000人。人口的剧增加大了生活污水的排放总量;工业的发展使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养分的回归和消耗不平衡,使得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 由于太湖流域大量工业污水排放,以及围网养殖、城镇生活污水、农业污染的影响,太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非常严重,水质持续恶化。《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太湖21个国控监测点位中,无一类至四类水质,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点位分别占14%和86%。 秦伯强认为,近年来太湖总氮和总磷的主要来源除工业污染外,农业点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的比例显著增加,对于太湖最突出的富营养化问题,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的措施很难起到预期效果。 “太湖要恢复到满意状况,恐怕要几十年时间。湖泊治理的决策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否则会自讨没趣。”秦伯强说。 链接 太湖治污史 1991年,国家启动太湖一期治理工程,太湖流域一期11项骨干工程相继投入建设。 1995年,太湖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重点。 1996年4月,成立由国务院各部委和苏浙沪两省一市领导组成的太湖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组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1997年,国务院批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1998年,国务院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聚焦太湖零点行动”。 2000年7月,太湖爆发大规模蓝藻,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太湖水体变清计划宣告失败。 2001年,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规划开始实施。9月初,太湖爆发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蓝藻,部分地区蓝藻厚度已达15cm以上。 2002年8月,国家863项目“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示范工程”启动。 2003年,“引江济太”工程开始实施。 2005年,太湖一期治理工程基本结束,工程总投资逾100亿元。 2006年,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 2007年5月,太湖蓝藻突然爆发,无锡陷入自来水危机。 资料 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古老、最原始的藻类植物。 据介绍,无锡城区的自来水都来自于太湖,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太湖,导致蓝藻在短期内急剧爆发,同时高温的天气和暴晒,导致蓝藻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味道,污染了湖水,使太湖的水质进一步恶化。 特别提示:为了向读者提供更多的资讯附加值,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特别报道”的采编过程,“特别报道”将一些不便在报纸上“所道”的人和事呈现出来,在本报网站上开辟了《新闻背后的人和事》栏目。敬请登录www.cb.com.cn,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并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经营报记者:宁华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