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3000子弟“资溪面包帮”闯川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 08:4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江西省资溪县,游走在全国各个城市; 他们从事一个看似简单的行业--面包业,却诞生了不少千万富翁; 他们大多出身“草根”,但靠着亲帮亲、邻帮邻在四川站稳了脚跟;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资溪面包帮。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特殊群体,全面展示他们的“面包生涯”。 林发生是在川“资溪面包帮”的代表人物,他现在已是江西面包商会川渝分会会长。1992年,他离开家乡来川发展,目前已经在简阳、资中等城市开了近10家面包店,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林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林川”,下一步,林发生打算在5年内将门店规模再扩张一倍,甚至有可能走出四川,向杭州、上海等地拓展。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只是想着踏踏实实地把一件事情做好。”谈起取得的成绩,林发生如是说。 资溪面包帮发家史 其实,无论是林发生、周国根还是钟启文,都只是资溪面包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就像木匠里有个鲁班,剪刀行里少不了张小泉,资溪面包帮也有“祖师爷”--张协旺和洪涛。 1984年,还在福建当兵的两人帮了一家饼店老板一个忙,饼店老板为答谢这两位外乡客,将祖传的面包烘烤技术传授给他们,希望他们在退伍后多一个选择。饼店老板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个简单的“回馈之举”,却成就了日后整个资溪县面包产业的繁荣。 1987年,张协旺和洪涛退伍后,揣着凑来的两万多元,在江西鹰潭开了第一家资溪面包店--鹭岛面包店。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信誉,他们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通过亲帮亲、邻帮邻,从组到村、由村到乡,外出做面包成为了资溪县人的上佳选择。20年后,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县,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面包之乡”。这个只有12.6万人口的县城,却走出了一支有3.6万农民的“面包大军”。目前,全国30多个省市,1000多座城市里都遍布着资溪人的足迹,资溪面包店的总数量也达到7000多家。其中,在四川发展的就有3000多人。下一步,他们的触角还计划延伸至俄罗斯、越南、缅甸等国家。 如今的资溪县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面包之乡”,拥有了“鹭江”、“开口乐”、“麦香村”等多个叫得响的品牌。 闯四川 他借了2000元“高利贷” 1992年,已经有4个孩子的林发生和老婆靠着家里的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手头没有什么余钱。一天,一位读初中时的好朋友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一起闯四川。林发生知道这位同学当时已经在四川开了一家面包房,经营得还不错,快30岁的林发生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决定--去四川闯一下试试。 那时,林发生脑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要再在家受苦受累了,一定要闯出个名堂来。 下决心容易,可是真的要出去闯了,难题也接踵而至。为了凑足启动资金,林发生先是拉下面子借了岳父多年的积蓄3000元,但接下来,林发生的筹钱之路却不断碰壁,毕竟,靠种田为生的乡邻们也没有太多余钱。无奈之下,林发生只得去借了一笔2000元的“高利贷”,当时约定一年还款,利息400元。冒着可能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林发生和弟弟、同学一起踏上了去四川的征途。 资溪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资源县,当时,乡亲们年平均收入还不足400元,“穷则思变”是资溪人走出去最主要的动力。而且当地习惯亲帮亲、邻帮邻,一个人富了便会想着带着周边的其他人跟着富起来,最终便形成了以村带动镇,以镇带动县的发展模式。 赚差价 一天骑车200公里 到了四川后,林发生和同伴经过一段时间筹备,终于于1992年9月在崇州当地租下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开起了一家面包房,取名“鹭江面包店”,年租金为1500元。谈起为什么一开始不进军成都这样的中心城市,林发生有自己的理由:当时自己、弟弟和同学几个人的钱加起来还不到两万元,这点钱想在成都租个好点的铺面很难。此外,那时的成都已经有芝芝、罗莎等经营得很不错的大面包房了,而他们的面包制作技术也不太可能与大面包房相抗衡。 当时面包的批发价是4毛钱一个,而零售价则是5毛,为了多赚这1毛钱,懂技术的同学带着弟弟负责生产面包,“门外汉”林发生则当起了送货工。林发生时常需要骑自行车送货到双流、都江堰等地,有时一天要骑上近200公里。生意好的时候,林发生一天竟能卖两三百个面包。 不过,由于刚起步,面包制作技术又不是很娴熟,当时崇州市区还有两家江西资溪人开的面包房,鹭江面包店在最初的半年时间都处于亏损状态,然而,意志力坚强的林发生却挺过了这段最困难的时光。后来,生意走上正轨,有时一个月下来,纯利能达到1000多元,这对于刚走出资溪县不久的农民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数目。 学技术 广州之行花了7000元 慢慢地,林发生感到这种仅凭家庭作坊式经营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把生意做大,而缺乏一流面包制作技术又是自己的“软肋”。1995年,林发生丢下了手头的生意,和两个老乡到广州去拜师学艺。 那次广州之行,仅培训费就高达3900元,再加上路费、食宿费等等,一个月下来,林发生花了近7000元。在广州学习期间,他不断地充电,提高自己的面包制作工艺和水平,研发新配方。随后几年,林发生更是时常到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去学习充电,每年赚的钱中,5%拿来进行学习投资,45%拿来拓展生意。 其实,资溪人能把小面包做出大产业来,确实和当地的人才培养机制分不开。2001年,全国第一个县级面包行业协会在资溪成立了,全国各地设立30个面包分会会员近千人。2002年8月,该县成立了面包协会人才培训中心,它也是江西省最大的专业烘焙学校,主要从事蛋糕裱花、面包烘焙、西点制作等相关专业培训。 这几年,资溪县为了让资溪人更有利地向外拓展,还专门设立了上限为两万元的小额贷款机制,当地的农民只要去乡政府开个信用证明、约定好还款时间,便可以贷到款了,不太为出门的经费犯愁。 凭信用 几个电话筹足80万元 1995年,从广州培训完毕后,林发生决定换个地方发展,多方考察后,他来到了简阳,面包房的名字也改为“林家饼屋”。从2000年在简阳开出第一家分店,林发生的事业就开始步入了高速发展期,此后每年都在简阳开一家分店,2004年还在资中开起了分店。 谈起这10多年的发展,林发生感慨地说:“多亏自己的信用等级高。”原来,事业越做越大的林发生有时也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比如前两年,他打算把长期租赁经营的一个店面买下来,需要200万元,而他手头只有120万元。缺口如何解决?几个电话就OK了!一位在西昌做面包生意的朋友接完电话后第二天就给他的账户上打了15万元,另一位远在浙江的资溪人也给立马给他寄了10万元……80万元很快就凑齐了。 林发生笑着说,因为资溪人做面包生意的人很多,大家经常互相帮助,帮助其他人渡过难关。资溪人借钱有时是不打借条的,而能借多少钱,则要看自己在圈内的诚信等级了。对于信誉好的人,大家都会尽最大努力借钱给他。“我在圈子内呆了这么久了,还没听说有借钱不还的。” 打品牌 走连锁发展之路 目前,林发生已经在简阳、资中等城市开了近10家面包店,并还在今年4月组建了一家自己的公司--林家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聘请了一名大学生当会计,管理层也基本上是当地人。早在2004年,林发生就花了近2000元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林川”,为树立自己的品牌发展之路早做打算。下一步,林发生还打算在5年内将门店规模再扩张一倍,甚至有可能走出四川,向杭州、上海等地区拓展。 想摆脱“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并不只林发生一人。江西面包商会会长钟启文告诉记者,他1991年来川发展,目前他已在多个城市开设面包连锁店,近年还投资1500万元在杭州创办了艺发食品有限公司,从下游面包制造商成功转型为上游面包原材料供应商。钟启文还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了资溪面包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入股的方式筹集了2000多万元启动资金,打算年内先在江西、江苏、浙江和山东四地推出“资溪面包”试点店,明年有望在四川、湖北等地区推广连锁经营,最终推向全国。 太冒进 闯宁波曾亏掉10万元 尽管林发生现在生活得已经很不错了,不过他的面包生涯也不是一路坦途。他曾在1997年远离四川大本营,前往浙江宁波开面包店。由于对当地市场不了解、店址选的口岸也不是很好,再加上缺乏一定人脉,投资10多万元的店铺很快就亏了10万元。于是,林发生痛下决心,离开浙江市场,重新回到简阳发展,并定下了一个“5年不出川”的计划。 无独有偶的是,在成都蒲江县开店的周国根也有类似经历。1993年,刚刚16岁的周国根跟着自己的叔叔和舅舅来到四川发展,并给自己的面包店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满屋甜品”。在成都外围的蒲江县发展几年后,周国根打算进入成都市区试试。1999年,周国根来到了成都,可当时成都市区面包行业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品牌面包企业垄断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在成都市区开店的资溪面包店数目也从400多个逐渐萎缩到200多个。而周国根又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面包制作技术,对于花样繁多的西点制作方法一窍不通,再加上只开了一家店,形不成规模效应,最终只能黯然退出成都市区。 在周国根看来,资溪面包多以家族式经营,这种模式只能帮助他们打进成都周边和四川的二级城市市场,要想进成都中心地带发展很难。 本报记者张亦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