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城市建设与融资新思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17:06 21世纪经济报道
市长论坛 文/黄奇帆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诚信经济,讲求特定的规则和秩序。我们要进入这些渠道融资,就必须遵循这些原理、规则和秩序,查找和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即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 一讲到投资融资,大家往往眼睛向外,四方外出,寻找资金。事实上,搞好投资融资的关键是眼睛向内,抓好自己的内部,创造良好的融资条件,建立诚信的融资平台,策划并形成一大批投入产出高、市场前景好的工商产业项目库。这个世界不管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总体上是货币流动性过剩。只要你有好项目、好信用、好条件,各类资金会自动涌入你的地区或企业。世界上可以利用的资金很多,招商引资不要局限于狭义的投资商投资,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考虑资金的配置和使用。 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各类基金投资三大渠道,各类投资者的资金除企业自身资本金以外的大部分资金,也是从这三种渠道得来的。如果我们把握了向银行融资、资本市场融资、各类基金融资的基本条件,又善于寻找各类投资商的直接投资,我们的资金条件就会很宽松,经济发展就会很有活力。 “欲取之,必先予之” 投融资本身并不复杂,原理性的东西只有那么几条。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诚信经济,讲求特定的规则和秩序。我们要进入这些渠道融资,就必须遵循这些原理、规则和秩序,查找和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即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这里的“予”,就是查漏补缺,创造条件。当今世界,不管是国内还是美元区、欧元区,都存在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资金本身供应是比较充裕的,关键就是要遵循资本运作规律,拓宽资金融通渠道,把更多的资金引流到具体的项目中来。2000年,重庆全市贷款余额1800亿元左右,其中不良贷款就有500多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30%以上。当年,全市在证券市场融资22.63亿元,保费收入27亿元,商品房每平方米均价才1300元,整个金融、资本等要素市场都处于较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重庆的银行机构放贷条件都比较苛刻,贷款余额增长缓慢。由于没有银行资金的支持,重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弱,工商企业现金流不通畅,要改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做大做强企业集团,搞活地区经济,当然就很困难。 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创新思路,下大力气改革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主要采取了构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融资平台、构建工商产业和企业融资平台、组建培育地方金融机构、推动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和用好现代融资渠道与工具的五大措施。 八大投资集团思路 对于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必须培植和壮大相应的建设性投融资主体,将由政府出面举债为主的投资方式转变为以建设性投资集团作为企业向社会融资为主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为此,我们陆续组建了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并通过采取三大保障性措施,增强投资集团的资本实力和投融资能力。 第一,“五大注入”充实资本金。 一是国债注入。把分散到各区县200多亿元的几百个国债项目的资金所有权,统一收上来,按项目性质归口注入相应的投资集团。二是规费注入。将路桥费、养路费、部分城维费等作为财政专项分别归口注入投资集团。三是土地储备收益权注入。赋予部分投资集团土地储备职能,将土地增值部分作为对投资集团的资本金注入。四是存量资产注入。将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上百亿元存量资产,比如路桥、隧道、水厂等等,划拨给各有关投资集团,成为投资集团的固定资产。五是税收返还。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实施施工营业税等方面的优惠或税收,作为资本金返还给投资集团。 “五大注入”总体上给八大投资集团带来了700多亿元的资本金。如果没有这“五大注入”,八大投资集团的资本实力就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就不可能获得银行2500多亿元授信额度和1000多亿元实际贷款,也不可能实现近四年每年投资300多亿元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局面。 第二,“三个不”构筑防火墙。 一是财政决不为投资集团作担保。虽然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都要支持投资集团发展,但政企之间必须保持严格的界限,防止财政债务危机。二是投资集团之间不能相互担保,避免出现连环灾难,造成大面积金融风险。三是各投资集团的专项资金不能交叉使用。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虽然放在投资集团,但使用范围受财政掌控,必须专款专用,不准交叉使用、互相挪用。 第三,“三大平衡”防范经营风险。“三大平衡”是投资集团必须牢牢把握和严格遵守的最基本的经营原则。 一是净资产与负债的平衡,即把资产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我们始终把贷款额度保持在授信额度的1/3左右,随着资本逐步增加再相应扩大债务规模,始终维持净资产与负债1∶1的水平。二是集团现金流的平衡。搞好现金调度,保证现金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平衡,实现现金流的良性周转,保证企业正常运转。三是投入与产出或资金投入与来源要平衡。各投资集团在接受政府部门下达的具体投资建设任务时,也要坚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和市场原则,接受能够胜任的任务,必须要有相应的资金注入或者通过特定的赢利模式回收投资,否则就可能出现巨大的融资困难或信用危机。 我们组建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并通过这三大保障性措施规范运作,既避免了政府直接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又提高了企业资本金规模,降低了企业债务风险,投资集团融资能力大幅度提升。目前八大投资集团资产规模达到2000多亿元,资产负债率已下降到55%,承担了全市70%以上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成为我市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 改善融资环境 企业是市场主体,当然也就是投融资主体。提高工商企业的融资能力是提高一个地区融资水平的根本。要提高工商企业融资能力,必须从工商企业自身下手,重点是降低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工商企业的不良债务率,提高工商企业资本运作能力。2000年时,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0%甚至90%以上,全市工商企业不良贷款率高达30%以上,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不强导致每年的贷款余额增长不超过10%。从2003年起,我们着力降低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工商企业的不良债务率,提高工商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取得了重大成效。近4年全市累计处置了各类不良债务450多亿元,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到60%以内,工商企业不良债务率由2000年时的30%以上降到了6%左右。 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明显的成效呢?我们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实施破产关闭劣势企业,大体上消除50~60亿元的坏账;二是处置各个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债务100亿元左右;三是打包打折集中处置包括国有和民营在内的工商企业在过去10多年向各大商业银行融资形成的300多亿元不良债务。 在处置工商企业不良债务方面,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就是打包打折处置工商银行不良贷款。2004年初,市政府与国家工商银行形成一个合作方案,即市政府以18%的受偿率回购工商银行在重庆的不良债务,打包打折整体承接处置工商银行157亿元的不良资产,再逐步向一千多个企业收取27亿元本金及利息。在此基础上,又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累计处理30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些债务处置后,机电、化医、轻纺三大国有集团负债率分别下降了30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当年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下降到19%左右),目前已下降到6%,重庆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金融资产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这几年,我们根据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组建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按照一户一策的方针改革重组其他地方金融机构。渝富公司迅速发展,作用巨大;包袱沉重、发展困难、濒临倒闭边缘的地方金融机构起死回生,焕发生机,健康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成为市委、市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调控经济社会事务的有力工具,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重组市商业银行。 市商业银行重组前净资产只有2亿多元,有100亿元贷款,其中33亿元不良贷款,不良资产率33%左右,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盈率标准。我们用“龙虾三吃”战略推进市商业银行重组。 一是实施增资扩股,资本金先由2.7亿元扩大到16亿元,再扩大到20亿元,按资本充足率的标准,放贷能力就提高到200多亿元。二是剥离不良贷款。33亿元不良贷款中,除能够清收的9亿元外,其余24亿元不良贷款,由渝富公司用现金收购,不良资产率一下就降到2%以内。三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并上市。去年底,市商行与香港大新银行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大新银行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以近7亿元的价格从渝富公司手中收购市商行3.4亿股股权,每股价格2.02元,远高于国内同类城市商业银行股权交易价格水平。目前,市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在全国70多个地方商业银行中排名前5名,在全国所有银行中排第25位,已进入“全球银行1000强”的第830位。 第三,重组西南证券。 从2000年到2005年底时,西南证券16亿元资本金中,经营亏损15亿元,只剩1亿元净资本,原大股东又抽逃5亿元资本金,资本金事实是负4亿元,随时面临关闭。我们采取“三个关键”措施,推动西南证券重组。 一是追讨抽逃资金,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把大股东抽逃的5亿元资金收回来。二是做实资本金,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将原来的16亿元股本缩水为8亿元股本,渝富公司注入3亿元资本金,取代原大股东的地位。同时借7亿元给原来的股东,将亏空的7亿元资本金做实,在资本收入和溢价还清这7亿元债务本息之前,股权押在渝富公司。三是争取中央支持。引进中建银注资11亿元作为资本金,并提供9亿元低息贷款,相当于中央企业有20亿元现金注入西南证券。 西南证券已于去年底重组完毕,成为有3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综合排名西部第一的证券公司,综合实力在全国130多个证券公司中名列前茅。目前正在积极准备上市。 推动企业集团整体上市 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规模大体上是1:1。前几年,全国银行贷款余额20多万亿元,但股票市场市值仅有三四万亿元,银行间接融资高达90%,比例严重失调。目前形势有所好转,到今年3月底,全国股票市场市值已达到10多万亿元,与贷款余额形成是1∶2的关系。 重庆过去十五六年共有30多个企业上市,去年底全部市值仅有500亿元左右,仅相当于全国证券市场市值的1/200。重庆的人口相当于全国的1/40,土地相当于全国的1/100,GDP相当于全国的1/60,但股票市值仅有全国的1/200,比例明显偏低,必须加大力度。如果我们忽略了资本市场巨大的融资空间,就没有把握住当前的发展潮流,舍近求远,结果事倍功半,我们就会丧失机遇。 目前十大集团中,除了重钢从H股回归A股外,西南证券、市商业银行、水务集团、重庆商社等5个集团已完成重组方案制定工作,开始进入报批过程,有望年内整体上市。渝国投、能源集团、机电集团、四联仪表、建工集团等,争取明年内整体上市。如果这十大集团都发行成功,那么将获得300亿元左右的资本金,全市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年底可望达到1000亿元,明年底达到2000亿元,到2010年达到4000亿元左右。 运用好现代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 一是学会运用各类基金融资。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日益成熟,国际性的融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融资渠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比如私募基金融资,越来越引起国外企业的高度重视。 二是学习掌握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庆民间也有句老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过去,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由于欠缺知识,不会使用工具,错过机会,造成损失,教训不少。 以上五大措施实施几年来,重庆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投融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十五”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95亿元,是“九五”的2.78倍。2006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2亿元,是1996年的7.64倍,是2000年的3.74倍。因为有了投融资的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 (作者系重庆市常委、常务副市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