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积极主动推进新阶段的对外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08:59 中国经济时报

  我国已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跨国公司逐步向全球化公司转变。在这样的“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不管主观上是否愿意,都必须把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作为发展壮大自己的举措。

  ■本报记者柏晶伟

  2007年6月3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新阶段的对外开放形势分析会”。来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就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当前转变外贸发展战略的紧迫性、对外开放与改革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展开讨论。

  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阶段对外开放仍是基本国策

  入世五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度有很大提高。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全部对外开放;在世贸组织分类的160个服务贸易部门中,我国已开放了100多个,开放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银行、保险、

证券、分销等领域的开放步伐正按预定的时间表顺利推进。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已遍布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入世五年以来,我国外贸、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分别占过去28年的58%、43%和59%。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空前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入世五年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原来的预期。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对外开放成功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有效地整合世界资源来发展壮大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典范。有专家指出,我国及时地利用外资弥补了自身发展资本的不足,充分地利用外部市场缓解了就业的压力,抓住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这是我国过去29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对外开放成为推进我国改革的“催化剂”。有专家指出,我国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自身改革的动力往往不足,没有开放的成就,就没有今天改革的成就。对外开放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加快了国内改革的步伐,形成了开放倒逼改革的局面。有专家指出,对外开放本身就是改革,开放使我们有了全球化的视野,开放使我们真正懂得制度的重要性。入世就更加意味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已无法逆转。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已经离不开世界。有专家指出,当今世界上尚无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实现崛起的国家。对外开放有风险,但关起门来搞建设的风险更大。我国相当大一部分就业必须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未来的资源、

能源的解决需要大量进口,我国还需要通过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有专家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我国更容易适应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全球各个产业链中都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有专家指出,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影响力、负责任的发展中的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的能力还比较弱。从双边、多边层面上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稳定的全球贸易环境,对我国十分有利。

  现阶段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扩大开放

  我国已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跨国公司逐步向全球化公司转变。在这样的“全球化、现代化、

信息化”的背景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不管主观上是否愿意,都必须把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作为发展壮大自己的举措。有专家指出,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发展中的大国,以什么样的姿态融入全球化,不仅关乎自身,还关系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专家指出,我国过去注重外资的数量,现在到了更加注重质量的转折点;过去我国外汇储备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过多的外汇储备,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对外投资;过去我国对外开放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总量,现在应当考虑如何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外资能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扩大开放从总体上更有利于实现经济安全。有专家指出,经过29年的开放,随着国家竞争力的明显提高,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度提高了,而不是削弱了。有专家指出,对外开放作为大战略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在这方面动摇、摆动是最大的风险。国家经济安全最重要的基础是经济竞争力,不能离开这一点去空谈经济安全。当前,尤其要防止这样一种倾向,就是以国家经济安全为借口来强化国家控制,强化行政垄断。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些行业必须由国有企业控制,强化了行政垄断就能够实现国家经济安全,而放在民营、外资企业就不安全了。目前,我国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如何防范跨国公司,而是如何通过与跨国公司竞争与合作,提高自身的经济竞争力。通过对外开放,促进跨国公司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融合,将有利于帮助我国营造和平的内外部环境。

  今后扩大资源整合型开放。有专家认为,我国目前从总体上看,主动开放还不够。目前对外资外贸的担心,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心,对对外开放的一些质疑都反映了这样一种现状。事实上,在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的今天,开放度不够不但效果不好,而且还可能丧失机遇。现在真正令人担心的是,当跨国公司吸纳整合全球资源和我国企业竞争的时候,我们不少企业还仅仅考虑利用本土资源应对跨国公司挑战,或者把跨国公司冲击意识形态化,形成行政保护,而不是去主动地整合全球资源积极地参与竞争。在改革开放新阶段,我们应比过去更具备全球视野,更具备全球思维,更加主动地吸纳整合全球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有专家认为,当前的开放不仅包括对外开放,还包括对内开放;开放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开放,而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经济实力只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方面,政治、社会、文化等软实力同样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内开放,原来的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充分地培育和发展民营经济,将有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如果单纯讲企业开放、讲经济开放,则没有可持续性。现在我们所处的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讯全球化带来了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拐点。面对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在队伍建设、信息网络储备、年轻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已经具有一定基础,但我们还需要在软实力方面有长足的发展。

  当前对外开放需正视和研究的新矛盾新问题

  第一,正视对外开放进程中具体的经济安全问题。有专家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过去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经济风险防范机制已经不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开放走得很快,但针对开放经济风险的防范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比如,跨国并购或者外资并购中,是不是两个企业单纯的商业行为?国家安全或者国家利益能不能反映在两个企业之间的商业利益上?并购如果成功是否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能不能体现国家利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具体分析,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限定,把国家利益的损失或者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专家指出,我国迫切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对外开放的风险防范机制,尤其需要抓紧研究对外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问题。

  第二,正视对外开放进程中的自主创新问题。有专家指出,2006年的海关统计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29%,高于OECD28%的平均水平。这个“乐观”的数字其实具有很强的误导性。由于海关是按照传统分类来进行统计的,在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中我国只承担了低附加值、低利润的组装部分。有专家指出,新阶段扩大开放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实现自主创新的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以市场换技术”就包含了开放过程中技术自主创新的内容。不管经济全球化怎样发展,不管跨国公司今后发展趋势如何,我们要整合世界资源就必须具备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否则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提高就无从谈起。

  第三,重视对外开放策略和步骤的研究。有专家指出,在新的阶段,对外开放要有新型战略思维。这两年,国家对跨国公司在中国运营提出更高要求,符合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对简单加工型贸易,或者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规模比较小,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外资项目,设定较高的门槛是完全必要的。有专家指出,在对外开放中,必须把握互利共赢的原则,只想从对外开放获得好处,而不允许外国人获得好处是不可能的。站在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对外开放中的利益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认真研究,而不是轻率地下结论。有专家指出,要尽快研究如何利用外资开发我国西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专家指出,当前应当更加注重法律环境建设,之所以对对外开放有很多担忧和顾虑,主要在于我们的法律体系不完善,在解决种种问题上,缺乏制度化的安排。

  第四,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改革之间的关系。有专家认为,服务业通过人的流动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吸收整合比制造业容易;通过开放提升服务业质量,提高服务业水平,会比制造业来得更快。但是扩大对外开放往往会面临来自国内利益集团的巨大阻碍,因为传统上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都是国有控制,这就需要加快改革服务业行政垄断的局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逐步淡化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专家指出,一些企业对外大量出口廉价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相当不利,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缺乏相关的配套改革,比如资源税改革没有跟上。有专家指出,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要用现代化的方式来争取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最具实质性意义的步骤就在于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根本转变。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