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寻找“消失”的老字号(上) 寻觅篇(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 00:02 北京商报
高玉祥与尹寿明两位老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山东选进谦祥益北京分号的,他们见证了老字号半个多世纪的兴衰。记者寻访到了如今已过80岁高龄的尹寿明和他已故师兄高玉祥的儿子高慎昌。 “如今北京‘八大祥’仅剩下瑞蚨祥和谦祥益这‘两祥’了。”当高慎昌提起现在的老字号时,顿时陷入沉思。“据长辈们说,1930年发源于山东的谦祥益丝绸店规模扩大,终于带着绫罗绸缎进入皇城。那时经营服装的八大祥,相当于现代的燕莎、赛特,属于中高档消费,社会白领、中产阶级经常光顾。当时,谦祥益在全国有近百家分店,在日本大阪还有一家店铺。”高慎昌告诉记者。 1979年,28岁的高慎昌按照当时国务院104号文件接替了其父在谦祥益的工作,负责店里的仓库保管,10年后胜任副经理职位。他的父亲高玉祥在1936年被谦祥益的东家挑选到了北京总店,在店里做了43年营业员。 上世纪40年代,尹寿明也是在山东丘县老家参加了谦祥益的一场“招聘”,从而进了繁华京城,成为高玉祥的师弟。老人当初年仅17岁。面试严格是那年月老字号共同的规矩,除了要考读书、写字、礼节和打算盘以外,还要求伙计面目清秀,要有书生气,因为老店很多顾客是“高端”的。 最后选拔出来的100多人,就被分配到全国的分号,并且业绩最好的店先选,业绩最差的店只能“捡剩儿”。那时北京分号是第一个上来挑选的。高玉祥与尹寿明就这样先后进了北京分号。 寻觅三 绝活人才零落何方 “在老店里人才济济、各个有绝活。”高谨昌回忆起父亲同事们的技艺时尤为兴奋,高父在店里做销售,顾客和店员们给他取了个“圣人”的雅号,因为他除了业务精湛更是为人正直善良。许多“高端”顾客选购丝绸服装都专门找他推荐,携女眷来购物的顾客尤其喜欢让他给介绍产品,根据相貌和肤色搭配花色。 高父的大师兄极具语言天赋,无论来了山西顾客还是浙江顾客,他都能用方言跟人攀谈,身在异乡的顾客和商人立刻倍感亲切,自然愿意花钱买店里的东西。除了会说各地方言,他还会说几句外语。那时候洋人特别喜欢来找他买东西。还有的伙计擅长跟上层要员打成一片,总能与政府官员保持密切关系,许多官员专门找他来买布料。 尹寿明学徒三年期满后被分到花布组并担任组长,他的绝活就是给顾客挑布,据老字号里的员工讲,曾经有顾客在店里挑选了一屋子花布都不满意。那时候顾客来了以后并非自己到柜台上看,而是坐着等伙计把布匹拿到跟前介绍和比试。见伙计推荐了半天直着急,尹寿明跟后面的徒弟说:“我过去,一次准保让她满意。”“真的?”徒弟们说。于是,尹寿明挑了一卷花布走上前去推荐了一下,那位顾客当即站起身来跟伙计说,就要这个吧。 “我就看看她来时身上穿的什么颜色,什么花纹,她多半就是喜欢这种,再看看她相貌,打算什么场合穿的衣料就是了……”80多岁的尹寿明回忆当年技艺时露出略带羞涩的骄傲。 那时,几乎每家大品牌老字号都有身怀绝技的人才撑店。为了留住这些伙计,老板每天给他们八菜一汤,甚至有的老板自己吃粗粮,给伙计们吃细粮,不惜上演“苦肉计”。老板还轻易不让他们出店,好吃好住都在店里,以免伙计在大城市里面“学坏”。 如今,人才却成为老字号的痛处。当年像尹寿明这样的“高级技工”工资是普通行业的一倍。上世纪70年代工人工资标准是41.5元,他能拿到85元。当然,他在北京市和全国的技能“比武”中也都是魁首。 寻觅四 贴心服务再难见 如今,即使是在大栅栏街边销售衣服、玩具、旅游品的摊位老板们,也似乎并不热衷照顾生意。有人打牌,有人聊天,有人玩游戏,他们悠闲的经营方式与大栅栏游客匆忙的走马观花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高慎昌回忆当年刚刚进入谦祥益的情景,伙计们都心甘情愿为老板卖力,即使平时惩罚异常严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无论是北京还是别的城市里,只要是老字号的店铺,都管理严格并且口碑极好。店里的伙计除了要练就营销技艺还必须减少哪怕是很小的人为损失。 那时候,老字号店的销售是由伙计给顾客一对一的服务和介绍,并不是在柜台里面任由客人闲逛爱买不买。更为严格的是,掌柜会非常仔细地观察伙计对顾客的服务,只要有客人询问后没买东西就离开,他一定把伙计叫过来问问为什么客人会走,是觉得质量不好、价格高了还是自家缺货。然后掌柜就会去盘算那些应该改变和改善的东西。那时候,客人决不会在伙计嘴里听到“没货”这样的话,即使真的没货,伙计会说“暂时卖完了,过几天就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