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统计局长评点经济形势:增速定为8%左右是适宜的(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 14:07 中国新闻网

  

统计局长评点经济形势:增速定为8%左右是适宜的(3)

  资料图: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中新社发 晓芽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记者:从数据看,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高,如何看待我国投资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谢伏瞻:我国现阶段的高投资率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与我国的发展阶段有关。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重

化工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与采掘业的发展,都需要有大量的投资。2001年至200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近30万亿元,比前20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还多。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是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加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1998年后,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进行了改革,福利分房被逐步取消,长期被压抑的居住消费需求迅速释放,促使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

  三是支撑投资的资金比较充裕。近几年,外资以每年超过600亿美元的规模流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保持双顺差;外汇储备连年大幅增长,银行流动性压力持续增大;银行体系改革后,资本充足率提高,放款的压力增大,这都从资金的层面上保证了投资高增长的需求。加上经济增速较高,企业利润增长较快,自有资金增加较多,也增加了企业的投资动力和能力。

  四是我们的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高投资带动高增长的特征还比较明显。

  关于高投资率,我们要看到其合理与必然的一面,不能简单与有关国家类比。比如,由于我国在1998年以前一直实行福利分房制度,人为抑制了房地产的需求;住房制度改革后,多年被压抑的需求集中释放,具有一定程度的弥补历史欠账性质。另外,近年来,户籍制度放开,人员流动增加,也增加了城市建设特别是房地产投资需求。2006年,房地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6%,假设房地产投资占比保持在1998年12.7%的水平,那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也会随之下降,投资率也会下降。还有,我国经济处在城镇化、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高投资率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和积极作用。亚洲四小龙和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较高的投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投资率不合理和不可持续的一面。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而不是单纯的投资,从长期看,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投资与消费关系扭曲的格局难以持续,这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会加大资源约束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不利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现行的不少投资项目,特别是一些形象工程,投资效益比较差。这种格局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金融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努力提高投资的效益,合理调整投资消费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记者: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物价也基本稳定,但就业难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为什么经济高增长下,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谢伏瞻: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就业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900万人,2006年增加到1184万人。虽然新增就业人数在增加,但就业压力仍比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就业总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就业总规模的影响是明显的。对农民来说,只要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劳动,就算是就业了,尽管这种就业是不充分的。所以,农村中绝大部分劳动力被统计到就业人员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经济增长创造的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都是由农村转移劳动力占有的,而这些农村劳动力是带着“已就业”的身份实现转移的。目前,在城里的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广大进城农民工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领域进入效率相对较高的非农领域,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具有城镇居民身份的下岗失业人员、部分高校毕业生以及城镇适龄的新的就业大军,总量仍在1500万人以上,这部分人口的就业压力仍然难以在短期内得以缓解。

  二是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减弱。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大幅调整时期,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相同资金带来的就业增长自然就比过去减少了。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中,投资和出口的效应较大。由于投资的构成主要是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含量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也会相应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三是企业改制、关闭破产使就业岗位减少。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国有经济进行改制重组、关闭破产等经济体制改革因素也在减少一部分就业岗位,使原来的隐性失业显性化。据统计,国有单位从1996年开始,就业岗位一直在减少。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最多的1995年达11261万人,到2005年只有6488万人,减少了4773万人,下降了42.3%。集体单位从业人数也从1991年的3628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810万人,减少了2818万人,下降了77.7%。

  四是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影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我国就业压力不仅体现在总量上,也反映在结构上。在一些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时,有些岗位却没有人去做。就业的地域性和专业性矛盾更为突出,基层和西部人才紧缺,高端和低端人才不足。这种状况也使得经济增长创造的部分就业岗位处于“虚位”状态。(王麦玲)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