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浮华黄金甲的背后(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 00:33 北京商报

  商业炒作后的脱离大众

  观点三:还不如以前的《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那些片子呢,以前那些片子会引出感触,来源于生活,也很贴近我们。但现在这些大制作,也不知道他想给我们讲些什么,看完之后就根本没什么印象了。

  几年以前,人们谈论中国电影,一定会拿出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三人来对比一下,三者分别代表了中国电影艺术之路的不同路径。张艺谋曾以《秋菊打官司》、《红高粱》等影片在国际上获奖,而电影市场化的今天,导演们的风格之别已经模糊,大片、古装、知名演员,使他们殊途同归了。

  从张艺谋的几部影片来看,画面、色彩、音乐都堪称经典,这也使得影片在争取票房时有所底气,从宣传的片花上,似乎呈现出一个极具观赏性的噱头。然而,最终从影院走出来的人们却告诉记者:不过如此。

  张艺谋和张伟平的一贯合作堪称一种双保险,一方面可以保证张艺谋在导演一部演出时所需的投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张伟平在运作电影后达到票房要求。

  但是,这不由使一些他的忠实观众心有所伤,在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些观众抱怨他近期创作的电影“没有了灵魂”。

  商报观察

  一商业化就丢了灵魂

  曾几何时,商业运作带来的瞬间黄金梦,迷醉了中国的电影艺术。电影,离艺术渐行渐远,与金钱越贴越近。有梦想和心结的艺术家们,不得不臣服在沉重的利益面前,并且成瘾成风。追求噱头、追求宏伟、吸引眼球。观众们最终不得不在热闹的炒作之下,掏钱买账。

  买票去看,看完了去骂,成了中国电影大片市场的怪圈。对欲牟利者来说,挨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票房。而对于早已凉了心的观众,则对在影院里浪费个把小时和几十元钱并不心疼,甚至有观众为了“买一个谩骂的资格”而进入影院。

  导演和制片人能将这样的怪圈玩转到什么时候?似乎没有一种惯性能永远地惯性下去,当有一天观众的理性踩踏掉了炒作,中国电影中的艺术养分还剩下多少呢?不正的风气,带坏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氛围。宏篇巨制的空洞情节赢得了票房、赢得了观众,但丧失了观众的心。另一方面,真正进行艺术创作的电影艺术家们却营生惨淡,出片机会少之又少。市场将真正的艺术排挤在大片之外。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