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国入世五年系列(二)(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01:32 北京商报

  民族企业|

  刚进入WTO的时候,国内汽车企业如果能选择跟外国品牌合资,是一定希望合资的。不过,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大家发现,自主品牌虽然起步时异常艰难,但握着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却是更有价值的。

  民族汽车业何时“断奶”

  入世5年来,中国汽车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仅北京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就达到300万辆,每天都有超过1000辆的新车售出。近日有预测显示,到2008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400万辆。

  刚刚进入WTO的两年,中国汽车通过合资的方式发展,很少一部分不具备合资条件的厂商不得已而自主研发。现在已经诞生了

奇瑞、吉利这样的知名民族品牌。而在那时,这些汽车厂商的老总都一致表示,如果能选择跟外国品牌合资,是一定希望合资的。不过,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大家发现,自主品牌虽然起步时异常艰难,但握着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却是更有价值的。

  汽车,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舶来品。即使目前的大多车型都是国外的款式,自主研发技术也是在“仿照”的基础上实现地域特色。产业专家曾一度担心,中国汽车对外资的“依赖”恐怕将长期存在。

  即使到了5年以后,市场换来了多少技术仍是汽车业的一个矛盾。一面要用价格竞争市场,一面要投入研发,显然是鱼和熊掌。因此,业内人士还是认为,合资的发展模式利于更快的生产,直接购买专利远没有自主开发那样疲惫。

  入世初期,国外业界有人认为,国外品牌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拿技术作条件,还要给落后的中国厂商以股权,代价不小。虽然这种说法明显偏颇,但站在国际企业的立场来比较中国的民族企业,担心是不得不存在的。中国投产的汽车大多数是国外的车型,即使自由品牌也在模仿的创新中有所局限。如若有一天外资企业撇开中国企业独资的话,那些未“断奶”的中国汽车企业又该去依赖谁呢?

  中联汽车市场总经理张超表示,其实入世这5年里,已经逼得中国汽车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应该让数量上、价格上的发展转变为质量、技术上的发展。

  自主品牌首轮出口告败

  入世初期,我国很少有通过自主研发开始挤进疯狂合资的汽车市场。奇瑞、吉利两个品牌的国产汽车目前已经在国内市场上较有名气。奇瑞在2006年前10月的销售排行上位居第五,销售20.97万辆。但无论奇瑞、吉利还是合资的一汽,在今年力图进军欧美市场之时,都无一不撤退了回来。

  中国汽车像欧美渴望中国市场那样,也渴望着欧美市场,但是中国汽车无不在发动机废气排放标准和碰撞安全测试的关卡中败下阵来。2006年,本应该是一个中国汽车纷纷开拓欧美市场的时点,然而车展期间抛出消息,中国两大自主品牌奇瑞和吉利将以为国外品牌代工的方式参与竞争。这种仅仅为对方加工生产而且贴着对方牌子出口的模式在中国汽车业还没开过先河。

  “5年中,中国汽车在数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中联汽车市场总经理张超面对记者说道,然而马上话锋一转,又颇为沉重地说:“但技术上的成长却不快。”

  光鲜亮丽的新一届车展刚刚落幕,大家还沉浸在拥挤的看客中,惊讶在销售订单中。然而,细心的行业内的人都发现,在零配件展厅里,中国产量最大的民族品牌奇瑞汽车的零部件技术几乎没有什么革新。而另一面奔驰的太阳能车内恒温技术则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中国汽车在科研部分的投入还是太少了。要提倡技术,但不能太渴求,毕竟算上我国最早引进切诺基开始到现在,中国汽车工业才仅有20多年的经验。而美国福特汽车早已有120年的历史了。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