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讲述非洲创业:寻觅最佳拍档开拓财富走廊(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 15:35 中国新闻网

  非洲:中国纺织业走出国门第一站

  “一般人都会以为非洲很穷,但不完全是这样。实际上它有它的消费层次,既有穷人的地摊儿,也有富人的消费。中国纺织企业在当地生产的一种可以裁剪成衣料的红袍子就很受欢迎。”

  在非洲商海沉浮7年的王文明认为,非洲的产品市场价格比在国内高出3倍,当地消费市场很大,2006年中非贸易预计可以达到500亿美元。商务局相关资料显示,在2006年广交会上非洲方面出席的企业代表近5万人,也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现在国内许多企业都在运用国际化发展的手段提升自身实力,非洲逐渐成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而纺织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二大产业。

  王文明介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对于走进非洲并不陌生,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在当地帮助建立了一些纺织项目,随着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

纺织品出口仍受到配额的限制,一些企业为了躲避配额限制,规避贸易风险,纷纷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在非洲等地开办工厂。

  从2001年至2004年,在非洲投资的中国纺织产业企业已经达到23家,其中除了内地企业家外,还有不少是港资,“在南非还有一家台湾人开办的服装厂,规模上千人,已经实现了产品现代化电脑切割技术。” 王文明说。

  目前,中国在非洲喀麦隆和坦桑尼亚等国家成立了11个贸易中心,制定了专门政策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拓展业务,如政府提供贴息贷款,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简化审批程序等,重点促进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项目。

  “非洲许多国家都具有单一经济结构的特点。”山东省一家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认为,在非洲很多国家,纺织业被当成仅次于矿业的产业来发展。

  “这些国家希望经济多元化发展,不用依赖某一种资源性产品,希望大力发展像纺织服装这样的产业。”这家纺织品公司认为,虽然非洲市场同样存在贫富两个消费层次,但是从整体来看,非洲的纺织服装是比较落后的。“中国的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生产设备都比较适合非洲的发展需要,而中国产品的价格与非洲的发展正好实现对接,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

  “东部非洲也产棉花,但纺织服装生产加工能力比较弱,合作潜力很大,基本上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布印染都有投资空间。就埃塞俄比亚而言,该国比较适合做小型服装厂,进行简单的加工,但不适合做贸易,因为外国人在当地是不允许做贸易的。”

  投资提示

  投资非洲应安置7成本地员工

  中国一家仅100万-200万元人民币投资规模的小型服装厂在其设厂,产品主要面对本地及周边市场,一年内便收回全部投资。

  “如果在非洲当地的投资金额不是很大,就没有必要在中国商务部获得审批。企业家可以首先去当地国家的驻华大使馆办理签证,大概需要1个月时间;之后在市公证处办理一张中英对照的在国内无犯罪公证,签证办理下来后,企业家可以凭这张证明到非洲当地的移民局申请暂住许可证,如果领取到工作许可证就可以获得最长1年的合法身份。”王文明介绍起业务流程头头是道,他认为企业家去非洲最可能遇到的问题中,合作伙伴的选择,用人不当,市场调研没有提前做好是最容易陷入被动状态的。

  由于非洲多数国家的劳动法政策表示,外资企业必须首先规定企业内安置70%的当地员工。如果外资企业想聘用非当地员工的话,就要在当地报纸上打广告,3个月内没有人应聘的话,当地人力资源部才可能向当地驻华大使馆联系,允许非当地员工的工作许可。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任思强)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