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2007铁矿石谈判 > 正文
 

铁矿石新一轮价格博弈在觥筹交错中开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 07:42 经济参考报

  以咚咚的战鼓开场,在柔美的笛箫丝弦声中落幕。被业界称为新一轮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热身”的2006年“第六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25日在青岛结束。

  铁矿石在经历了去年和今年分别高达71.5%、19%的价格飙升后,2007年进口铁矿石的价格再次成为行业焦点。记者发现,短短两天会议中,虽然矿石供需双方对价格走势讳莫如深,但价格搏杀早已暗流涌动。

  擂鼓论战,中国钢铁企业要降价

  

铁矿石新一轮价格博弈在觥筹交错中开始

  10月25日,参加研讨会的国内外代表在发言。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2006年“第六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24日正式举行,在开幕的前一天晚上举行了招待晚宴,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宴会以中国传统的战鼓表演为开场节目。咚咚的战鼓声,预示着新一轮铁矿石价格谈判充满了火药味。

  然而,就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中,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国内40多家重点钢铁企业、全球三大铁矿石提供商及众多中外客商却是推杯换盏,同续“旧情”,丝毫看不出新一轮价格搏杀已近在眼前。

  自2003年以来,铁矿石价格已连续四年大幅度增长,特别是2005年和2006年的谈判更是接连报出了高达71.5%、19%的提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由于进口价格的不断攀升造成国内钢铁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微利甚至出现亏本,降价已成为中国钢铁企业的共同愿望。

  被视为谈判“风向标”的首日发言,吸引了600多名代表,尽管会场早已座无虚席,还有近100名代表陆续赶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研讨会上先声夺人: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正由高增长转向适度稳定增长,进口铁矿石价格开始理性回归。罗冰生说,受国内钢铁生产总量平稳及国内矿山产量增加的影响,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正由高增长转向适度稳定增长。据其介绍,今年前九个月,中国进口铁矿石2.47亿吨,同比增长24.2%,增幅同比回落了七个百分点。这是自2003年以来,进口增幅首次在30%以下。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铁矿石产量大幅增加,成为价格谈判的重要筹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今年1到9月,中国大中型矿山生产铁矿石四亿多吨,同比增长超过37%,并且从今年5月起,中国国内铁矿石价格已低于进口矿到厂价,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采购国产矿8月比1月增长2.56倍,被业内认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

  中国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在随后的演讲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进口铁矿石价格连年上涨,造成矿山暴利、钢铁企业微利或亏损的局面,从长远看不利于供需双方的长期合作,涨价趋势是不可能持续的。

  从目前看,国内矿增长很快,而进口矿港口积压则非常严重,并仍然呈上升趋势。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也表示,综合种种因素,必将推动明年国际铁矿石价格下滑。

  外商请客,价格走势雾里看花

  记者在此次会议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次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所有的宴请全部是由海外客商、尤其是铁矿石提供商赞助,看来,国际铁矿石三大巨头——全美洲最大的矿业公司巴西淡水河谷、澳洲必和必拓、澳洲力拓等都深谙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参加宴会的一位中国代表诙谐地说,在中国开研讨会却由外人请客吃饭,估计明年降价可能性不大,如果真的能降,恐怕这些请客的人就都不会来花这个冤枉钱了,那时候就该中国的钢铁企业去国外请他们吃饭去了。

  事实上,这也不是玩笑。在此后的发言及采访中,虽然矿石提供商对矿石价格的涨跌三缄其口,但与中方代表截然相反,无不表达出了明年铁矿石供应仍然偏紧,中国强劲的铁矿石需求将继续带动全球铁矿石增产的看法。

  出口铁矿石中超过30%输往中国的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之一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执行董事马定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CVRD已大量投资,以满足中国的需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铁矿石需求在未来两至三年仍将保持增长趋势,而不是像一些人认为的会供大于求。他补充说,因为中国钢产量不断增加将推动对铁矿石的需求,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带动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全球对铁矿石的需求,可以说中国带动了整个世界的需求。

  马定思认为,中国钢铁市场仍然比较乐观,明年中国钢铁产量会保持13%到17%的增长,CVRD在2007年将把产量提高到三亿吨,是2000年产量的三倍,到2009年将达到3.4亿吨。

  另外两家矿石供应商澳洲力拓市场及销售执行总裁鲍谊安和澳洲必合必拓碳钢材料部营销总监彼得·托特在发言中也表示,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铁矿石出口,两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的研究规划已经开始。

  一位专家称,这已明确表明铁矿石供应商对新一轮铁矿石谈判价格预期为,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矿石提供商仍将有利可图。

  当然,也有人推测,示好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外商对铁矿石供过于求的迹象已经有所警觉,降价是迟早的事,请客示好是为铁矿石谈判价格的下降准备后路,因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一旦供需缓和,价格出现下降,定价权势必将掌握在中国手中。

  记者结束采访时,马定思的一句话意味深长。他说,CVRD对明年铁矿石供求市场的判断也许是不正确的,决策如果真的失误,所有的损失我们都只能自己承担下来。

  花好月圆,供求谈判双方期待和谐

  第二次晚宴是必和必拓赞助的,宴会上的表演者身着汉服,峨冠博带,使用的乐器是中国传统的笛箫丝弦,演奏的是柔美的《花好月圆》、《彩云追月》。看来,国际铁矿石巨头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十分熟悉。或许,这一轮价格谈判不会剑拔弩张,而是中国传统的太极八卦。

  记者了解到,中方参与的新一年的铁矿石谈判将于11月底开始,参加研讨会的一些国内钢铁企业一致认为,2007年,铁矿石市场即便供求趋于缓和,大幅度降价可能性也比较小,基本可以确定价格将会在稳定的基础上略有上扬。

  但一些咨询机构、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对于2007年铁矿石合约价格预测分歧较大。预测上涨的主要依据是中国铁矿石需求持续旺盛,预测下跌的主要依据中国和印度铁矿石产量大幅增长。

  鲁建华说,随着中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继续增长,中国钢铁生产仍呈较快增长态势,铁矿石进口也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中国2006年将进口铁矿石超过3.2亿吨,增幅为20%,但比去年回落12个百分点。同时,自6月份以来,国际海运价格的提高也将影响铁矿石的进口成本。

  鲁建华表示,中国矿石企业应积极参与全球铁矿石定价,中国政府一贯认为,铁矿石谈判定价是企业行为,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是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关系国民经济全局,中国政府有理由表示关注。

  他建议,铁矿石供求双方应着眼长远,建立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需求稳定增长,为矿山企业提供市场,使其获取利润,但供应商也不要急功近利,保持价格稳定,实现合作共赢。

  罗冰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年进行一次的铁矿石海运贸易长期合同的年度价格谈判,供需双方应当理性对待,坚持公平公正,友好协商,注意双方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他认为,铁矿石贸易的供需双方具有依存性,决定了双方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是最佳的选择。如果某一方受到损害,从长远来看,得益方最终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马定思则认为,目前价格谈判机制还不完善,但已显示出不错的效果,供需双方可以面对面公开商讨,避免第三方干预,惟一的不足就是经过几轮谈判以后,其中不开心的一方就会指责另一方。他说,我们不仅仅是中国钢铁企业原料的提供者,我们也想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部分,成为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

  自2003年起,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需求者,我国的钢铁企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却少有话语权,一些国内与会代表向记者表示,要争取谈判话语权,更多的应从自身做起。目前铁矿石进口价格攀升趋缓的态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钢铁行业秩序的逐步好转。

  目前,我国铁矿石进口秩序得到了一定好转。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加强对铁矿石进口的检测分析。自去年以来,商务部就实行了自动许可管理,加强了对铁矿石进口的监测分析,及时向行业发出预警,有效地把握进口节奏,避免了因盲目进口导致的市场混乱。

  同时,为了规范铁矿石流向,我国还致力于与资源输出国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今年3月,商务部与澳大利亚西奥工业资源部签署了铁矿石贸易合作备忘录,将共同致力于双方的铁矿石生产投资与发展,为双方企业建立健康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保障。

  钢铁行业加强了行业自律,维护了我国钢铁企业利益。中钢协与进出口商会发挥了行业组织的作用,根据企业自愿的原则,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特别是增加节能、环保方面的行业标准要求,提高进口铁矿石企业的集中度,改变了行业内无序竞争的状况。

  自去年以来,铁矿石现货交易进一步规范,贸易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在此次会议上,中方表现出争夺话语权咄咄逼人的态势,可近年来由于铁矿石价格的飙升,在中国赚得盆满钵盈的国际铁矿石供应商们却显得谦和、低调。曾有一位文人说:一个人在没有主导权时一定不能谦虚,因为你没有资格谦虚;当一个人拥有控制力时,一定要谦和。或许,明年的铁矿石交易市场,该是我国钢铁行业谦和的时候了。


 本报记者:徐冰 刘宝森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