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扫描“三年振兴”的沈阳面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 06:57 沈阳网-沈阳日报

  

扫描“三年振兴”的沈阳面孔
本版照片均由图片中心记者张哲摄
扫描“三年振兴”的沈阳面孔
扫描“三年振兴”的沈阳面孔
深度备忘

  2003年金秋,国家正式宣布把实施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当作国策。

  三年过去了,回眸三年,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伴随着振兴的脚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产业、连同我们个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年,是一个值得盘点的时段。为此,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不同层面的普通沈阳人,或在沈阳工作、生活的外地人,试图从个人生活、企业或产品、城市空间的变化,演绎出“振兴三年”的丰富内涵。

  工资条:从348元到3947元

  33岁的辛永刚是1993年进入沈矿锻造分厂当锻工的。他收藏了两张工资条:2003年5月份,月收入为348元;2006年5月份,月收入为3947元(税前)。

  “2003年5月初,我向厂里写了辞职书,准备离开企业。目的非常简单,想获得近万元的一次了断工龄费。当时,正处于‘五一’结婚高峰,有四五个朋友给我发来请柬。按当时价码,每人随礼一百元,一下子多了几百元支出。我弟弟那时也要结婚,这样,‘五一’前后我要支出上千元。钱真是怎么也打不开捻儿了。为此,我与妻子打了好几次仗,心冷极了,就动了辞职的念头。”

  辞职书交上去后,锻造分厂被沈矿另一个效益和管理好的企业———山普公司接收。在新单位领导的说服下,辛永刚勉强留了下来,继续当一名锻工。到新单位上班的第一个月,辛永刚的工资就达到了上千元。新单位实行计件工资制,活儿忽然变得特别多。“后来,我的工资不断上涨:1500元、2000元、2500元、3000元,最多一次超过4000元。这三年来,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感觉活儿不断,虽然自己累了一点,但看到工资不断上涨,心里真是乐开了花。腰包鼓了,我在家里的地位上升了,媳妇也不再因为钱的问题跟我吵架了。过去收入少、干活多,许多同学都瞧不起我,现在我成了他们羡慕的对象,请客花个千八百的也不用担心。”

  辛永刚说得没错,离开沈矿的人有不少都后悔当时没有坚持到底。现在很多人想到沈矿来,但很困难。据说,没有个大专文凭的当不上工人。三年来,辛永刚所在的山普公司年人均工资由一万元、二万元涨到了三万元。

  中央领导走进我的镜头

  孙奇今年41岁,1982年至1986年参军,后在沈重动力分厂当工人。在离开沈重一段时间后,2003年,他又因自己的摄影技术被沈重宣传部聘用。

  “2003年的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有点穷困潦倒:没有合适的工作,只能靠给人婚礼照相赚点“外快”,来补贴自己的生活,那时我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这一年,沈重宣传部聘我为专职摄影。虽说,当时的沈重有了复苏的迹象,但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企业的落魄。”

  孙奇进入沈重宣传部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来沈重视察的宣传。自从国家提出东北振兴国策以来,沈重渐现曙光。国家领导人、省市级领导不断造访沈重。当时有一个说法,东北振兴看辽宁,辽宁振兴看沈阳,沈阳振兴看铁西,铁西振兴看沈重。沈重的振兴牵动了各级领导的心,也成了社会的关注点,孙奇的摄影任务突然多得忙不过来。

  三年来,在孙奇的镜头中出现的各级领导就达上百人,其中包括四个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是沈重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三年来,经过我照的各方面领导的照片就达上万张,加上沈重推出的几十个新产品照片,使我成了媒体的‘香饽饽’。只要涉及到东北振兴的话题,媒体就向我要沈重的有关照片。三年来,我在国家、省、市级平面媒体及网站发表的照片不下百张。此外,沈重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签约仪式,在武汉、青海隧道工程的安装现场,也统统进入了我的镜头。”

  “2006年以来,每周我都能接到二三个活儿,沈阳世博园我更是陪客人去了不下几十次。不过,这时的客人不是来沈重学习的,就是到沈重订货的,再也没有来扶贫的了。随着企业‘活动半径’越来越大,我的视野也越来越宽,作品也越来越多。企业有多大,我的舞台就有多大!”

  农民工:三年变老板

  李春雷是个29岁的凌源农民,2000年来沈阳,先在长白石材城打工。来沈之前,李春雷对自己能否闯出一片天地很怀疑。在石材城打工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工作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难,于是冒出了单独干的想法。“2003年初,给人打工了三年后,我开始自己单干。当时,我雇了四五个人,其中两个是自己从老家带来的,又把我老婆从家里接来。这样,自己有了加工厂。”

  目前,李春雷每月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与三年前当力工相比有了天壤之别。“我现在手中有几十个固定客户,近日还想再招四五个人,扩大生产规模。沈阳这里机会很多,我只要像农民一样诚实、勤劳,日子就能过得红红火火。”

  下岗女工:花16万送孩子出国

  王显玲曾是沈飞劳动服务公司松陵第一模具厂工人,上世纪90年代初下岗后,卖过熟食、打过临时工。2002年末,她到保险公司做起了业务员,四年后如愿送孩子到美国

留学

  “送孩子去留学,这一下子花了我16万元。但想到孩子的前途,我宁肯自己受点苦。而且现在,我对自己的工作收入有信心,相信不久就能挣回这笔钱。我一无文凭、二无技术,又不年轻了,按以往推断,下岗后我一点前途也没有了。可是,多亏我遇到了好时代。”

  “刚开始来保险公司时,自己心里也没底。可是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我很快适应了,有了不少客源。现在,我的客户有几百人,自己的收入也不断增加,由开始的千元上下,后来达到三四千元,现在能达到六七千元。现在,我已不再是为养家糊口而奔波的下岗女工了,而是一个敢为孩子发展投入的独立女性。”

  招商局长: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

  宋继军,1969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锦州工学院,经历七个职业后,2003年10月成为大东区沈海工业园招商局业务员,2006年晋升为招商局长。

  “我是一个对自己的成长要求特别高的人,不安于现状。在2003年10月之前,我在原市机械局下属公司,任过总经理助理、团委书记等职;1997年下海,投资办过食品厂,在三好街搞过计算机硬件维修,做过建筑公司总经理助理等等,经历了七个行业。经济收入也可以,但心里还是空荡荡的,总觉得离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还有一段距离。”

  2003年10月,大东区政府在《沈阳日报》上刊登广告,为沈海现代工业示范区招专业招商人才。“当时,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就应聘了。经过多轮考试、面试,我因自己的经历丰富而排在第一名。2005年初,因招商成绩突出,我当上了科长;2006年5月,我又当上了招商局长,管七八个人。三年来,经过自己和自己团队招来的项目有投资额达5亿元的北恒铜业、投资额达一千万美元的美国美商信诺钢铁包装带项目、投资6.5亿元的芯片项目,手头还有五六个项目在谈。”

  “三年里,我每天工作十余小时以上,早晨看邮件、安排行程,白天谈判,半夜整理材料,后半夜还在工作。工作节奏特别快,有时忙得吃不上饭,一个月有半个月时间在接待客人的宾馆,家近在咫尺却不能回。‘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是否休息不保证’这是我的工作常态。三年来,我的招商行程遍及南方发达地区,上海、广州、深圳、宁波、东莞等。自己不仅懂得了招商项目的产品市场、工艺、生产等情况,还掌握了谈判技巧,能独立与外商进行谈判。另外,自己在观念上能够与国际接轨。一方面在招商引资中我找到了展示自己的人生舞台,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推动了沈海工业园区向市级工业园、省级经济开发区转变,目前正在申请国家级开发区。我们算是真的创造和见证了振兴中的‘沈阳速度’。”

  徐强:“振兴成就我名扬神州”

  徐强,1970年11月出生,1993年从沈鼓职业大学毕业后,进入齿轮离心压缩机公司齿轮加工车间当齿轮工。由于将齿轮精度由五级提高到四级,创造了“徐强精度”,也由一个企业级劳动模范,成长为省级劳模、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9月25日,我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由劳动部组织的中华技能大赛颁奖仪式,这是我第二次进入人民大会堂。之前,我是作为2006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进入人民大会堂的。”

  2003年4月,徐强成为沈鼓齿轮加工车间齿轮加工组组长。除了制订齿轮操作规范、带徒弟培养技术能手外,更重要的精力还是放在技术创新上。他三年实现技术连续突破:2004年把齿轮精度由2003年五级提高到四级,被誉为“徐强精度”;2006年由四级向三级过渡,达到了技术极点,成为国际领先水平。徐强的名字也叫响全国,成了东北振兴成就的典型人物。

  “2003年以前,我一直是企业内部的劳动模范。2003年之后,我因技能成就从企业走向全国,成了全国性人物。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品牌,振兴成就我名扬神州。”

  职业装厂商:企业品位高了

  许波,女,60年代出生,沈阳春蒙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业务是高级西服、高级职业装。2003年西服月加工量2000—3000套,现在为4000—5000套,另外还加工职业装上万套。

  “我对2003年印象最深,因为那时我的生意变化非常明显。2003年以前,我加工一套高级西服费用最多为150元,但2003年以后,高级西服加工费不断上涨:300元,500元,800元,最多达1900元,是原来的10倍。2003年开始,不少企业来我这里要求制作职业装,要求特高,要求职业装代表企业形象。过去职业装,称为劳保服,是一种福利,服装制作要求不高。但职业装作为一种企业形象,与企业品牌联系在一起就不同了,要体现个性、时尚等,一般的设备无法满足这种需要。为此,我进口了新设备,并把职业装当成了自己企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由于抓住了这个机会,加上自己企业技术水平高、保证质量,所以客户订单不断增加。从每月几千套到上万套,不到三年就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三年连续三次扩大车间规模、增加工人:2003年加工车间为300平方米,工人40人;2004年扩大到800平方米,工人60人;2006年扩大到1600平方米,工人200人。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星级酒店不少成了自己企业的固定客户,如辽化、沈鼓、东电、辽宁发电厂、长春

亚泰等企业,都成了我的老主顾。”

  “现在工人变得洋气了,企业形象上来了,品位上来了,生意就好做了。我有一个梦想,五年内到郊区工业园买一块地,建设起属于自己的工厂,并是花园式企业,把春蒙变成东北响当当的高级西服和职业装品牌。”

  海尔经销商:“我成了企业名人”

  裴浩然,男,1973年出生,在隶属于海尔中央研究院的海尔科技有限公司东北地区任市场总监,曾在海尔家居集成有限公司搞策划。2003年5月,为开拓东北地区市场,来到沈阳,向市场推出网络家庭、家居智能等产品。“2003年海尔在东北推出高增长、高利润政策,我到东北主抓世界领先高端产品网络家庭推广工作,每一套网络家庭售价在5万元到30万元之间,开始沈阳市场6个月下来竟然一套没有售出。到2005年年底和2006年,每月在沈阳市场都能售出十几套,我明显地感到了沈阳有钱人多起来了。凭此业绩,我几次受到海尔总部的表扬,这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在推销产品时,我又在一个副业上获得很大的收获:宣传海尔管理和理念。因为有海尔研究院经历,很多沈阳企业请我去讲课,来沈三年我每月都有几次到企业讲课的机会。许多企业特别认可海尔,把我讲海尔作为企业素质提高、推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这样一来,我在企业很有“号”,不少企业中层以上干部都成了我的朋友。有的企业索性请我担任顾问,遇到什么问题经常找我请教。三年来,海尔高端家电产品在沈阳销售比例由10%,上升到50%。我也由一名海尔中层干部成长为沈阳企业中的‘知名’人物。”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