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内行人揭秘商场店庆(新闻聚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00:09 人民网-市场报

  

内行人揭秘商场店庆(新闻聚焦)
进入9月以来,商场各种促销的频率大幅提高,“店庆”优惠活动也来扎堆儿。百货业商家们每年都要打着店庆的旗号进行大张旗鼓的优惠活动,商家在店庆广告上描绘出了种种诱人的让利措施,这自然吸引到了比平常多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顾客。但透过几位业内人士的揭秘可以认定,店庆除了为商家赚来高人气和更高的销售额之外,作为让利对象的消费者实际很难得到实惠。

  店庆销售额超黄金周

  据统计,各商家店庆数日的客流量和销售额都远高于黄金周期间的同比数字。庄胜崇光百货3天店庆销售额1.2亿元,比黄金周高50%;新世界商场店庆“60小时不打烊”活动,客流高达110万人次,销售额达1.3亿元,远远超过黄金周销量;王府井百货3日店庆营业额达4269万元,同比增长257%……店庆已然成为商家最有价值的促销契机。

  高额的销售数字不仅给商家赚来人气,还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场负责人介绍,著名运动品牌、进口品牌、钟表,一般会非常节制地参加商家打折活动。因为它们成本较高,全价销售也仅有2至3折利润,因此不可能去参加那种类似5折销售的活动。

  一般能被商场动员起来的商品类别,利润都比较高。商场平常要拿走各品牌流水的2成3左右,店庆时给一点优惠,一般拿到1成7。但这半成优惠也不足以为供货商化解压力。因而,供货商多通过定出比成本高许多的定价这一办法,再把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而蜂拥赶去购买的消费者往往会掉进商家“让利”幌子下的高价陷阱。

  店庆旗下的打折招数

  大品牌成本只两成

  北京一大型商厦的主管向记者透露,作为店庆主力军的服装和非运动类鞋,利润最大。这位主管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皮鞋的标价,都是成本的4倍以上,即使参加店庆大幅让利,还是能赚到100%的利润。可以说,除了运动鞋——它的成本在6折左右,利润相对小一些,一般鞋的成本都在2折。这位主管说:“鞋是一种极端暴利的商品类别。”

  说到知名服装品牌,这位人士举例某欧洲公司有3个著名男女装品牌,加工厂就在天津。这些品牌的服装在上市之初,公司员工内购都可以打到5折。有100%利润的,上市一个月甚至更长、已沦为滞销货的服装更不值钱。“这些品牌服装积压品在工厂论斤卖出,不少供应商就是这样买来的,再放到商场卖。”

  小品牌从批发市场进货

  一位服装部经理指出,有很多小品牌断货后,为了救急,就从城市中的大服装批发市场进货,把自己的标缝上去就可以冒充自己的品牌了。她说:“在我们商场店庆酬宾的时候,会出现很奇异的现象。商场后面的办公区里同样和商场里一样人挤人——这里聚集着众多品牌的导购和业务,他们忙着往批发来的衣服、鞋上贴自己的标签!”

  更有甚者,部分小品牌干脆直接从那里进货,它们货架上所有货品的来源都是批发市场,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加工厂和设计师,纯粹靠到货吃差价维持生计。

  化妆品珠宝更混乱

  “店庆时参加的部分国外化妆品牌是勾对过的。”某商场一位化妆品柜台售货员语出惊人:她说:“我们买到的化妆品有许多都是半瓶原品、半瓶到国内后灌进去的!”

  有些商场甚至对走私来的化妆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位主管说商场“有很多化妆品是‘水货’。有些是从香港带回来的,甚至连香港商场的店标还没撕呢!大家上网查查莎莎、卓悦的价格,还不包括这些店铺经常有5折以下的特惠品,走私的利润太大了!”

  至于珠宝,知情人告诉记者,“珠宝的进货渠道一半以上是批发市场,拿到柜台把价钱抬高5倍以上。一些从不打折的知名品牌,公司员工内购也才4折,有的时候甚至3折就能拿到,那还远高于摊进高额设计费的成本呢!所以店庆有时能动员到他们参加也就不足为怪了。”

  价签是捞钱助手

  一些没有固定机打价格吊牌的品牌——有些还是比较知名的大品牌,竟可以随意修改价签。他们多会在店庆前将价格提起来,有些大件衣服甚至会先提上几百到几千,然后大赚一笔。

  还有一类商品的价格是一张小不干胶,贴在吊牌底端。由于这张小不干胶价签与吊牌不固定,可不留痕迹的拆卸,所以重新粘贴的办法往往会在各种优惠活动前被导购们广为采用。没有经过事先问询价格的顾客,自然心满意足地被这种“挂羊头”的行径欺骗,而这些品牌也从一撕一粘中攫取了丰厚的利润。

  市场的不理性是症结

  采访中,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目前店庆活动中种种不光彩的内幕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不理性的购物行为“逼”出来的。一位商场主管无奈地表示:“购物者只关心价格,不研究品质。所以我们必须用店庆、活动的方式招徕顾客,没有优惠的全价商品卖不出去啊!有几个消费者真正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呢?”

  服装部经理指出,按规范的市场情况来说,百货类的商品生产成本应该达到销售价格的3折左右,而流通成本——包括商场扣率税率、员工工资等与生产成本加在一起应占到六五折。而现在供货商要想参加类似于5折销售的店庆等活动,就只有采用定高价的办法。

  有商场管理者指出,在百货业大打“优惠”牌的不理性竞争市场条件下,供货商们为了避免亏损,争相抬价。抬100%的算少的,更多的商品在出场时已被抬到了原价的5倍以上。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百货类商品成本能打极低的折扣。

本报记者 张牧涵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