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沉船打捞历时两年 7.5万件瓷器珍品浮出水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 09:41 经济参考报

  18世纪中国沉船遗珍将在欧拍卖

  

沉船打捞历时两年7.5万件瓷器珍品浮出水面
沉船打捞历时两年7.5万件瓷器珍品浮出水面

  

沉船打捞历时两年7.5万件瓷器珍品浮出水面

  苏富比将于2007年1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曾

  沉寂于南中国海近三个世纪的7.5万件精致中国瓷器,总估价达200万欧元。

  图案精美的瓷盘、青花茶具、瓷盒、酒杯;稀有完好的釉人像、青铜器、灯具及钱币……这些品种繁多的瓷器和物件都打捞自2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商船。

  记者从近日在上海举行的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预展上获悉,苏富比将于2007年1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这批曾沉寂于南中国海近三个世纪的7.5万件精致中国瓷器,总估价达200万欧元。

  输欧瓷器精美绝伦7.5万件重见天日

  清雍正年间,一艘装载了大量景德镇官窑瓷的中国商船,因甲板起火而沉没,沉船地点位于今越南金瓯半岛南端海岸。

  1998年初,越南当地渔民在捕鱼时意外发现了一些瓷器碎片,继而发现部分保存完好的瓷器。消息不胫而走,渔民纷纷打捞。此事被当地媒体曝光,引起越南政府的重视,他们组织了全面打捞并追回渔民所得器物。打捞队伍由潜水员、文物保护人士和学者等组成,历时两年时间,终于让船载货品重见天日。

  尽管曾遭火烧,又在海底沉睡了几百年,但很多浮出水面的瓷器保存状况仍然出奇地完好,船上还发现了一些青铜器、灯具及钱币等,估计是船员生活的必需品。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与金瓯文化信息部曾就此次沉船发现成果,于2002年联合发表了一份完整的报告和目录,其中,包括船主印章在内的物品和瓷器珍品分别由三家越南博物馆珍藏,其余部分准备拍卖。

  越南政府就具体事宜与香港苏富比公司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洽谈,苏富比已决定于明年1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这批七万五千件瓷器,这将是苏富比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沉船珍品拍卖会,总估价超过200万欧元。

  在沉船中,刻有船主潘廷采私人图鉴的四枚印章被发现。潘氏家族是世代经商的巨贾,潘廷采的叔叔潘启观曾于18世纪访问瑞典,哥德堡博物馆藏有他的玻璃画像。

  据香港苏富比公司了解,潘氏后人现在仍生活在广州,但目前无法证明这些珍品的所有权,拍卖的收益将由越南政府资助沉船的进一步打捞,以及为保留货品提供研究和展览设施等。

  中国商船曲线赴欧越南海域起火沉没

  当年,这艘中国商船从广州出发,准备将瓷器等货物运往南中国海,抵达巴达维亚(现称雅加达)后,换上大船再转运至欧洲或中东出售。

  在沉船发生的年代,西方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极大,由于欧美社交界盛行高雅茶会,咖啡餐室风靡欧洲大城市,据说在伦敦,当时就有1500间咖啡室,他们对于中国青花瓷器、茶具和器皿需求量巨大。整个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商均在宫廷或家中设有专房,陈列他们一掷千金所搜罗来的东方瓷器。许多咖啡馆、茶馆都以拥有中国瓷器茶具为荣耀。

  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记录,当年,欧洲从中国不断进口茶叶,因此也带动了对东方精瓷茶具和丝绸的需求,中国商船通常将这三种商品一并运送,将瓷器放在船舱底部,上面放置茶叶,最上层摆放丝绸。当时的瓷器主要是为了满足席卷欧洲的茶叶、咖啡和朱古力热潮,用作茶具和咖啡具。这一货船也不例外。

  当航行到今越南金瓯半岛南端,近湄公河三角洲的地方时,这艘商船突然起火,由于当时的救助能力极差,船舶很快沉没。熊熊烈焰使茶叶、丝绸化为灰烬,一些瓷器也在极度高温中熔化而黏在一起,此次打捞物中,可以看到不少一串串粘在一起的瓷器,虽然如此但是仍有部分瓷器和物品逃过一劫,出奇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因部分瓷器有雍正年款,专家由此推测制造年份介于1723年至1736年间。从形状和图案可以看出,这批瓷器是为欧洲市场特制,茶具、包括在甲板上发现的瓷啤酒杯等,都绘有欧洲的风土人物图案,其景色与荷兰小镇席凡根或瑞典的哥德堡十分相似。

  18世纪中国热瓷器贸易最走俏

  在此次预展中,许多参观者对18世纪的对欧瓷器贸易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据介绍,在15、16世纪,由于中国瓷器精美和稀有,且又极为昂贵,贵族富豪们只把重金得到的瓷器用于陈列,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瓷器不仅作为室内陈设和装饰,还成为炫耀财富的手段。当时盛行用陶瓷来美化建筑的内部空间,墙壁、天花板和窗前凹处都用瓷镶嵌,人们还往往借助瓷器特有的光和镜子的反光相配合,在室内造成一种错综的光影效果。

  到了17世纪,荷兰人来到中国。为了加强与中国的贸易,率先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将印度作为与中国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在那个时候,荷兰人从中国运来瓷土,开始在阿姆斯特丹烧瓷器,但是烧出来的瓷器远远达不到中国的水平。

  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人发现他们使用的铁木餐具易生锈朽毁,不易清洗,而瓷器又漂亮又易清洗保存。中国瓷器润如玉、白如雪,又轻又透,欧洲人开始向中国大批量订制日用瓷,多为欧式的日常用具,如啤酒杯、芥末瓶、壶、剃须盆、高身方形瓶等瓷器。其产地主要在江西景德镇,大部分为青花瓷,最初的图案多饰以佛道宝物,碗、盘中央多绘山水人物或动物纹样。

  18世纪早期,中国画工开始摹仿西方图样(如荷兰风景等),将外来画稿画在素胎瓷上,生产所谓欧洲风格的“克拉克瓷”。这些瓷器大多是从外形上摹仿欧洲器皿、玻璃器或陶器而烧成的,有果盘、水壶、杯、瓶等,有的作为实用,如盘中可放水果;有的作为陈设,如摆在桌、案上供观赏。


 本报记者 冯亦珍 钱晨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