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图文]十大质量事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02:37 中国质量新闻网

  

[图文]十大质量事件

  《产品质量法》首次修订

  2000年7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产品质量法》,并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修改《产品质量法》。

  修改后的《产品质量法》增加了对于运输、存储假冒伪劣产品的行政处罚和责任规定;将经营服务中使用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纳入调整范围;将建筑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等产品纳入调整范围。

  修改后的《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社会监督权利;规定经销者必须对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质量负责;明确规定了消费者有权要求获得损害赔偿。

  修改后的《产品质量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要求国家监督抽查的产品,地方不得另行重复抽查;上级监督抽查的产品,下级不得另行重复抽查。

  第二次质量工作会议召开

  1999年11月4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质量工作会议。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作了重要批示:“当前,我们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质量工作正是主攻方向。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放任假冒伪劣,国家就没有希望。”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导,对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加大打假力度,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作出明确部署。会议代表对《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发布

  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对质量工作明确提出了8个方面的要求,即:充分认识加强产品质量工作的重要性;企业要面向市场,加强质量工作;加强基础性工作,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切实加强质量监管;加强监督抽查工作,加大处罚力度;突出重点,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犯罪行为;发挥舆论宣传作用,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实施《产品质量法》和《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决定》对全国产品质量工作提出了25条具体措施,比如,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努力开发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全面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水平;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要建立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运转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标准,企业的经理(厂长)是质量工作的第一责任者;有关部门应该实行重要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对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通过严格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试行开业审查,加强监督管理。

  

[图文]十大质量事件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于2002年7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质量兴市工作从一到千

  质量兴市活动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振兴创举。它是在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和领导下,以提高地方整体质量水平为突破口,通过夯实企业基础工作、实施名牌发展战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效遏制假冒伪劣产品,从而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经济)振兴活动。质量兴市活动的主体是政府,基础在企业。

  1994年,饱受劣质产品之苦的温州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质量兴市,用质量来重新树立城市的形象。几年之后,温州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质量兴市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质量振兴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市县的认同。

  目前,质量兴市活动的工作内涵已经从初期打假治劣,上升到质量兴市、名牌兴企的高度。全国开展质量兴市的市县已经超过了1000个,全国不少地区的质量兴市活动正由原来的县(市、区)范围逐步向所在的市(地)乃至全省扩展。

  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首次对全国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市县进行表彰。随后,各地结合先进省市的经验,加快了质量兴市的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质量振兴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兴市、质量兴区、质量兴县、质量兴镇和质量兴业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培养出了一批质量兴市的先进典型。目前,共评选出了117个质量兴市先进市县。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颁布实施

  2004年,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激励和引导企业追求卓越质量,增强竞争实力,有效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在总结中外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并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卓越绩效评价模式从组织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7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它为企业提供了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为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和企业自我评价提供了依据,它用量化指标(1000分)平衡地评价企业卓越经营的业绩,是评价企业卓越绩效成熟度的标准。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除了参考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价条款之外,还专门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加入了诚信经营、名牌战略、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青藏铁路工程胜利竣工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实现全线通车,这也标志着历时5年的青藏铁路工程胜利竣工。

  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克服了高原艰苦的施工环境带来的困难,用技术和汗水铺就了一条“天路”。

  青藏铁路建设采取了试验先行、样板引路、发挥典型示范的模式,即在铁路开工之初,要求各施工标段对路基、桥涵等工程先开工的工点进行样板试验,在取得有效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全面开展施工,使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发挥了样板工程的示范作用;同时,各施工单位组织大型质量现场观摩活动,起到互相学习、互相鞭策、取长补短的良好效果;另外,成立专门的质量环保督查组,采取不定期、不事先通知的办法,随时对各工点进行往复式的巡视检查。

  在施工过程中,各单位大力推广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为确保青藏铁路工程质量创造了条件。全线先后围绕施工难点立项近80个科研课题,投入数千万元,在多年冻土隧道开挖、支护、衬砌、通风成套技术,以及冻土区桥梁桩基施工旋挖钻机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专家鉴定组认为,青藏铁路工程质量全面创优,“三大难题”攻关取得新成果,特别是冻土工程安全可靠,不同结构条件下的多年冻土路基变形趋于稳定,是我国工程水平的一次完美体现,不愧为“筑路史上的伟大奇迹”。

   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实施20周年

  2005年是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实施20周年。从1985年第三季度起,国家监督抽查制度肩负起监督产品质量、指导百姓生活、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也客观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质量轨迹。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选择的是产品主要功能的质量指标,被誉为产品质量的“晴雨表”。20年来,国家共抽查了177507家企业的209120种产品,涉及产品4136类,覆盖食品、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资料、信息产品、建材产品等多个行业。20年来的抽查结果显示,产品整体抽样合格率稳中有升,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业产品,同时跟踪抽查产品的抽样合格率也基本保持稳定。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客观地记录了我国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的过程。以农资产品为例,20年来,我国共对10412家企业的13018种农资产品开展了监督抽查,抽查产品覆盖了农药、化肥、农机、农机配件等31类产品,抽查频次在5次以上的产品有20多类。20年来,农资产品抽样合格率自1994年以后稳步上升,由1994年的52.1%提高到2005年的87.6%,1995~2005年11年中有7年的抽样合格率超过70%、5年的抽样合格率在80%左右。

  20年来,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已成为我国政府对经济实施监测与调控的一个重要依据与手段。它不仅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更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影响深远。

  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立

  从QS市场准入,再到3C认证、缺陷产品管理、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十年来,政府部门开展了多项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也帮助消费者保护了自我权益。

  2003年8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即3C认证。首批进入3C认证目录名单的产品包括电线、电缆等19大类132种产品。凡是通过3C认证的产品,可直接销售到欧美市场。据统计,我国已颁发3C认证证书144029张,获证产品涉及的企业数为31168家。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QS)于2002年7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至今,仍有30%左右的食品尚未纳入QS市场准入制度。国家质检总局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国家标准规定的所有28大类525种食品全部纳入QS市场准入制度管理范围。

  同时,针对近期食品包装容器出现的一些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将对食品包装容器,包括塑料、纸质、金属等包装材料,逐步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2004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等4部委,联合发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并于当年10月1日起实施。这个规定的发布也拉开了我国缺陷产品管理工作的序幕。2004年9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缺陷产品召回的日常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已将M类汽车全部纳入召回的实施范围,共有27家国内外汽车厂商实施了54次主动召回,涉及车型59种,召回车辆42万台。

  2005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在河北省进行了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的试点工作。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在全国推广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目标就是要力争在2010年年底前将全国所有适合入网的企业和产品入网,在全国城乡销售网点广泛布设信息查询终端,基本建成功能完善、机制健全、反应快捷的产品质量监控系统和执法打假保名优信息联动系统。

  推进名牌战略取得丰硕成果

  自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提出实施名牌战略以来,各地名牌战略领导小组依据1997年原国家经贸委和原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出的《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产品的若干意见》,组织开展了以产品实物质量、市场占有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等为主要指标,以名牌产品认定为主要内容的名牌战略实施工作。

  2001年3月21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成立,这也标志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工作进入了新时期。从2001年开始,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正式启动。从2001年的10个类别、57个产品到2006年的92个类别、556个产品,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的范围越来越广,评价方法越来越科学、客观,评价过程越来越公开、透明。一年一度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界的一件大事。目前,我国共有1388个中国名牌产品。

  随着中国品牌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越来越优秀,从2005年开始,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价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申报产品销售量(额)排名世界前5……这些苛刻的门槛保证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绝对实力。经过两年的评价,海尔、华为、中兴、格力、阳光、振华港机6个企业的7个产品成为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2006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名牌战略的意见》,对“十一五”期间的名牌战略推进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各级质检机构充分认识加快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实施名牌战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亮点回放

  □首次修订《产品质量法》,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次全国质量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质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质量兴市从一到千在全国全面展开。

  □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导企业追求卓越质量。

  □实施了20年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客观记录了我国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的过程。

  □从QS市场准入,再到3C认证、缺陷产品管理、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立。

  □1388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名牌战略推进工作硕果累累。

  □青藏铁路工程胜利竣工,工程质量全面创优。

  □神舟系列飞船成功飞天,被称为“航天模式”的质量管理模式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达到了100%。

  神舟系列飞船成功遨游太空

  

[图文]十大质量事件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首次载人飞行取得圆满成功。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一次成功完成任务,顺利返回。这不仅是我国航天工程的成功,也是我国制造质量水平的最高体现。

  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和运载火箭集中了我国各行业高科技成果。仅参与神舟五号船载设备设计、生产和配套的单位,就涉及航空、航天、信息产业、气象、兵器、冶金、仪器仪表、核工业、纺织、化工、机械等十多个领域和中科院、总装备部、教育部等系统遍布全国的上百家单位。据统计,神舟系列宇宙飞船有3000多个配套厂家,参加协作的科研院所有200多家,十几万个配套元器件86%以上是由我国配套电子企业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神舟系列飞船的质量管理模式被称为“航天模式”,其特点就是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项目的质量达到100%。比如,飞船所有操作项目都实行了表格化管理,做到了工作有依据、有记录、有签署,且经得起历史检查。各分系统除了能将实际测试数据与要求值进行符合性判断外,还要做到能将飞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测试数据进行逐行比对,从中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数据波动情况与趋势;每个部门都要进行质量问题归零。对发现的任何问题,都要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理、机理,明确责任人,并采取纠正措施,以避免问题重复发生。飞船系统要求对发生的所有质量问题都采取公开透明、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作者:佚 名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