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抑制投资冲动 新时期要有新思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09:40 经济参考报

  告别了酷暑,终于迎来秋凉。笔者希望,经过中央采取经济的、行政的宏观调控手段后,部分地区和行业的投资过热现象也能像天气一样逐步降温,而乍暖还寒的资本市场却能进入火热的盛夏,不会遭遇肃杀的秋风。

  要投资回落,却要股市火暴,按一般经济学常识,这个似乎是个悖论。但是笔者认为,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是缓解投资冲动的现实选择。从长远看,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体制,真的让市场发挥对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以及发挥资本市场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半个多世纪来,强烈的投资冲动几乎伴随着整个

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在投资冲动下形成的高积累、高投资对于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功不可没,但一旦投资超越了合理水平,破坏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平衡点,其带来的负面效果也不可轻视,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行动,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想办法抑制投资冲动,维持经济平衡。但是,在不同时期,投资冲动有不同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抑制投资冲动应该有不同的思路。

  在计划经济时代,从中央到地方都想大干快上,尽快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国依靠从上到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强制积累,“先治坡,后治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旦酿成严重的比例失调后,只能靠中央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改革开放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想抓住机会,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欠发达地区则更想抓住机会,尽快发达起来。于是形成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热,投资热。中央在主要以经济手段进行调控的同时,也利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约束地方政府行为。

  而今天,中国已初步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许多物质生产部门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可投资冲动仍然强劲。这除了因为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政绩观有偏差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过近30年的积累,中国的大企业,不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实力大大增强,有了比较充足剩余资本。

  马歇尔在其被称为具有政治经济学史上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原理》中引述斯密的话说,一个人的资本就是他期望从他的资产中获得收入的那一部分。企业当然也是期望自己的资本取得更多的收入。民间的储蓄存入银行后,银行也要将其化为能获得收入的资本。在这些资本没有其它可以获得收入的机会时,只能打炼钢、炼铝、造水泥这些项目的主意,明知整体产能过剩,还是寄希望通过规模效益挤掉同行。因此,在资本充足,乃至过剩的新形势下,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冲动,除了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阻止新投资进入外,更应该采取疏导行动,为过剩资本开辟新的获得收入的机会。如果资本在资本市场,不仅是靠IPO“圈钱”,也能作为长远的战略投资者赚到钱,恐怕就不那么热衷于炼钢、炼铝、造水泥了。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这也是完全可能的。股改已进入“收官”阶段,消除阻碍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最根本的体制性障碍已不成问题;融资融券、指数期货等一系列刺激股市的政策措施已经或即将出台。而从上市公司整体情况看,经济效益正在改善,完全有可能像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所说的那样,不仅要融资,更要回报市场,为投资者提供增加财富机会。实际上,从QFII逐步加大投资力度的情况看,中国股市有可能火暴起来,维持较长时期的“牛市”,为消化过剩资本提供重要渠道。


 陈晓彬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