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基金业“马太效应”喜中有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09:08 中国经济时报

  ■张东臣

  今年以来,国内基金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品牌价值开始发挥作用,大有“赢家通吃”的味道。

  从发行上看,上半年广发基金公司旗下的广发策略优选发行首日即募到21亿份,仅
两天就创出超过45亿的规模,第三天开始不得不“紧急刹车”,最终仅用了8天时间就募集到184.18亿,提前结束了发行。6月份,易方达基金公司旗下易方达价值精选基金也受到投资者热情追捧,在短短的4天内发售规模达到117.91亿份。8月份又有11只偏股型基金相继发行,其中易方达策略成长2号仅发行两天便宣告结束发行,共募集37亿份。据了解,之所以提前结束发行,是考虑到基金规模过大可能会影响业绩。可见,在“追求业绩”抑或是“追求规模”这二者之间,该公司选择了前者。

  也正是旗下偏股型基金过往所取得的良好业绩,给上述基金公司带来了超强人气。以易方达基金公司为例,其旗下的偏股型基金无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均取得了骄人的战绩,给持有人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也显示了公司整体的投研实力。

  “这个市场从来就不缺资金,缺的只是信心。”这句常被专业人士挂在嘴边的话,再次得到了应验。当某个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和诚信水平足以让投资者信服时,资金便会源源不断地涌入,持有人也可以放心地长期持有,基金经理们再也不用抱怨因“恐高症”引起的赎回了。同样的道理上升至整个

证券市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没有人愿意往一个“漏桶”里装水。

  品牌的威力无疑为那些一味追求规模甚至不惜投机取巧的基金公司敲响了警钟。对于那些成立较早、规模不大不小的公司来说,有不少还是在靠着旗下

封闭式基金旱涝保收的管理费过日子。尽管他们暂时还没有明显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但相信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也不会持续太久。最近,有关封闭式基金改革的呼声已然引起监管层的重视。据悉,证监会基金部近日在一周之内连续两次就此议题召开内部研讨会,相信封闭式基金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最终会得到有效保护。2004年就已经正式生效的《基金法》赋予基金持有人“修改或提前终止基金合同”、“更换基金管理人或基金托管人”、“转换基金运作方式”等权利,如果这些权利今后真正得到落实,那么对于业绩不好、不讲诚信的封闭式基金管理人,持有人完全可能会要求召开持有人大会变更管理人甚至提前清盘。

  “基金业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将逐渐向真正的强者聚集,制度也将愈来愈规范,投资者也会日渐成熟理性。“马太效应”是竞争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过渡的表现。然而,这种“马太效应”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

  首先,基金业的市场化竞争仍不充分,两极分化严重。我国基金业发展至今仅8年时间,按照今年中期公布的数据,共有52家基金公司管理着272只基金,所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5621.8亿元。从规模上看,第一梯队的基金公司所管理资金在400亿以上,例如易方达旗下管理的基金已达14只之多,而仍有大部分基金公司尤其是一些新成立基金公司,旗下产品线依然不齐,有的旗下仅一只基金,规模也只有1亿份左右,还有的基金甚至一度曾逼近5000万元的资产净值底线。从基金发行上看,与明星公司动辄上百亿份发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公司新基金开售20多天规模还筹不到1亿份;也有些基金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也只不过募集到几亿份。从管理费的分布来看,今年上半年排名靠前的十家基金公司共提取管理费12.57亿元,已占到基金业全部收入(22.5亿元)的55%以上。其中,排名第一的南方基金收入达到1.8亿元,排名第二的易方达基金收入达到1.7亿元。相比之下,仍有12家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低于1000万元,其中收入最少的仅为105万元。不少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入不敷出,挣扎在亏损的边缘。这些公司在成立之初又何尝不是踌躇满志、激情满怀?可现实却根本不是想象的那回事。基金业的“马太效应”使资源向强者集中,而对这些初创者来说,信息、人才、审批、渠道……无处不受到限制、制约。可以说,一方面有17家“老公司”受惠于封闭式基金的“铁饭碗”,另一方面业已形成的“马太效应”又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行业壁垒,几乎达到半垄断的程度,再加上近半数合资基金公司的夹攻,使后来者机会已大大减少。事实上,也正是这种壁垒的存在导致少数“老公司”只顾拿着高额的薪酬,而在投研实力、产品设计、品牌塑造等方面却不思进取,甚至把持有人的利益抛在脑后。

  其次,受制于基础市场的薄弱,基金投资风格趋同,产品设计“千人一面”。国内股市目前股权分置改革尚未完成,基础制度建设远未结束,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且市场容量有限,再加上债券市场不发达、衍生品市场也还没有形成,投资渠道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基金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受股市波动影响较大,产品设计和投资方面受到很大局限,往往是基金规模刚上去,业绩就下来了。为了控制单只基金规模,基金公司不得不设计出风格相近的偏股型基金产品,甚至大搞基金复制。

  第三,受制于销售渠道和审批环节,基金公司创新的动力不足。对于那些业绩好、规模大或者掌控销售渠道的强势公司来说,在产品线齐全之后,其创新往往只会着眼于基金复制或新的投资渠道,无须在合同条款和管理费率上做文章。而对于那些小公司来说,由于没有管理费的浮动机制,也无法通过降低管理费来招徕投资者。在市场普遍喜新厌旧的“圈钱时代”,基金公司们往往把最好的基金经理和更多的资源、成本都投入到新基金的发行上,将基金发行的成败、规模大小系于发行时机、发行渠道的选择上。这也导致基金发行经常出现“塞车”、“排队”的现象,从而也引发了对监管部门审批效率的不满。而银行对于基金公司的挑选也越来越严苛,除了要说情、排队,基金公司在发行新基金时还不得不把申购费收入全部交给银行,而且有的公司还将基金管理费与代销银行分成,这使那些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小基金公司更加苦不堪言。

  因此,监管层一方面要拓宽基金的销售渠道,大力支持开展网上交易、基金直销等销售方式,改变基金发行过度依赖四大国有银行的现状。比如,最近

邮政储汇局窗口也获准开始代销基金。另一方面,还应树立法制化、市场化的监管理念,真正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重中之重,进一步放松管制、鼓励创新。比如,改变目前固定提取管理费率的做法,允许费率浮动,允许基金管理费提取与持有人收益挂钩。只有行政管制放松了,市场的约束增强了,基金公司才会改变目前“重发行,轻设计;重规模,轻业绩”的思维。这样,规模小的基金公司和基金品种也能通过特色和创新,获得更公平的发展机会。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