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浮躁车市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09:08 中国经济时报

  ■曾业辉

  前几天,碰到某企业的一位品牌部经理,聊起上个月他们投放的一款新车型时,品牌部经理颇多感慨。这位经理说,其实,这款车的市场前景如何,大家心里没有一点底,老板不知道,下面的人也不知道,不要说竞争对手太多,就这款车本身而言,倒是跟上了目前的两厢车热潮,但定价很低,与企业自己原来宣传的“走高端路线”似乎并不合拍,但老板
现在要的就是份额,要的就是赚钱,别的什么都顾不上了。

  说起来也是按“规划”来做的,但诸如市场调研之类的工作也就走走过场而已,决不像对外宣传的那样,老板觉得行,一拍板就推出了,哪来什么酝酿了多久,研发了多少年。说句不好听的,对于企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今后的市场究竟会怎样变化,老板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整个企业现在就是走一步看一步,跟着感觉走。

  这位经理说起这些时,表情很淡然,似乎见怪不怪了。

  一个企业的品牌部经理,说自己的老板其实就是跟着感觉走,乍一听,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吃惊,但事实上,这也折射出目前汽车界一种普遍的“焦虑”心态。

  就在前一段时间,有好几位汽车业企业家与笔者聊起过企业定位的“烦恼”。有一位是做轿车的,但

新车上市后,市场反响并没有他预期的那样强烈,用他自己的话说,如何找到突破口关系到汽车这条路他能走多长。

  他用减法来计算企业“下一步”的各种可能:做客车不行,做卡车也不行,他的企业在这些方面都没有基础,而且这一块市场容量有限,竞争已相当激烈。农用车、特种车也排除在外,算来算去就剩下乘用车这块,但MPV似乎又扎不进去,中、高端的MPV他也做不了,若做低端则完全可能成为别人的“陪衬”,SUV不仅竞争激烈,而且在油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介入风险太大。他觉得往中档轿车方向努力可能是最佳选择,但从8万元-16万元这一区间又恰恰是目前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所以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直接去做20万元以上的中高档轿车,投资和风险都太大,这样算来算去只能往竞争最激烈的区间里扎。方向是有了,可做什么样的中档轿车,车子从哪里来,找哪个“价位点”最合适,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还有一位企业家是做SUV及皮卡的,这位企业家说他目前不会介入轿车领域,但国内做SUV及皮卡的企业很多,他现在每天想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给企业明确定位,使企业在一个“群体”中能脱颖而出。

  这位企业家说,要给企业明确定位,就意味着他要作出抉择,要确定企业最主要的产品方向,其他的产品线可能就要被削弱,有的就要放弃。因为就他的企业目前的实力而言,不可能像通用或丰田那样“全线”铺开,只能重点主攻某一个方面,而要作出这种决断也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一旦连方向都定错了,那么企业就有可能陷入泥潭,再难脱身。

  上述事例可以看出,“下一步”的迷茫,出现在很多企业当中而不仅仅是一两家企业,新车扎堆、降价赶风、某类车型的投放在某一时段成为一种风潮等等,则都是这种迷茫在市场上的直接表现。热炒RV休闲车概念时,一下子CRV、HRV、SRV都冒出来了;等国家出台“扶微”政策时,企业又扎堆推出各类微车;就连

两厢车的推出,有时候都会成为一种风潮。

  不可否认,很多企业是先干上汽车再说,然后再想发展的,这当然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准入”制度有关,有的企业家现在能静下心来想一想“下一步”该怎么办,毕竟这还是一种冷思考,但是,目前汽车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很多浮躁现象却说明,真正的冷静发展还没有成为一种常态。

  在汽车研发方面,豪言壮语太多,真正实干的太少。

  不管是合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整个汽车界还是功利思想第一,希望走捷径的占了大多数。大量引进、改头换面或者扛着“模仿有理”大旗的,决不在少数。功利思想本无可厚非,但看看新车投放速度之快、投放集中度之高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有消息显示,今年上半年有多达60多款新车上市,而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一批汽车产品公告中,又有38款新车即将推出,这种速度在全球市场可谓独一无二。中国汽车业真正起步才几年时间,哪有这么雄厚的研发实力推出这么多“新车”?真正意义上的新车又有几款?

  

汽车出口也很浮躁。

  2005年,我国共向179个国家(地区)出口汽车,整车出口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出口地域之广、增速之快似乎很令人欣慰,但2005年1025家涉及整车出口业务的汽车企业中,出口量不足10辆的有近700家,其中160多家一年仅出口了1辆汽车,与其说是出口,还不如说是一种象征。不仅出口产品雷同、出口地域重叠,而且“自挖墙脚”、恶性压价的事件屡屡发生,若再对照一下国内外的车价,就会发现别人攫取的是高额利润,我们出口的是廉价资源和劳力。

  早在2004年年底,有媒体就曾将欧、美、日等车系的国内外售价进行列表对比,结果令国内消费者目瞪口呆,几乎所有的车型国外的售价都比国内要低得多,而我们的收入却只有人家的十分之一左右。时至今日,有一些中高档车型,国内的售价比国外仍然要高出一倍以上,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国内市场仍然很不成熟,说明在国内市场“搜金刮银”仍然易如反掌。在利润丰厚的情况下,有些企业比如一些跨国公司是故意“浮躁”,肆意炒作其研发投入是如何巨大、产品性能是如何领先、各项配置是如何齐全等等(实际上有些配置还不如国外同类产品),以此来充当其高价的保护伞;有些国内企业则跟着盲目浮躁,或者充当跨国公司抢占市场的排头兵。

  市场的浮躁还表现在车价上,不仅虚高,而且混乱,一个月之内,各类车型降价的消息可能多达近百条,不只是月月降,甚至是天天降,头天买车第二天就后悔的事,令许多消费者倍感苦涩。降价对消费者本是一件好事,但目前国内市场降价频率之高、速度之快,早已超出正常范畴,在全球其他市场也极为罕见,而幅度却偏偏不大,就像敲“桂花糖”一样,一点一点地“忽悠”消费者,这说明企业定价很不规范,故意高位定价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此外,大大小小各种车展、地方巡回展你方唱罢我登台;各种场地赛、拉力赛、挑战赛包括各类加速赛、弯道赛、节油赛等等比赛五花八门甚嚣尘上;各种论坛、评比、评奖、排行榜及所谓的第三方认证、消费者调查等,根本无章可循,更谈不上什么标准,只要企业肯花钱,昨天排名第五,今天就能排名第一,让人雾里看花难辨真伪,最终被糊弄的仍然是消费者。

  而在话语权垄断方面,汽车企业尤为突出,操纵媒体、控制网站、封杀投诉,很多传递出来的信息完全就是企业自编自导,消费者很难获得真实的资讯。

  汽车市场之所以如此异常躁动,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个行业本身热度很高、“钱景”光明。在利益争夺中,很多企业难以冷静就市、规范出牌,再加上业界的短期行为相当普遍,真正想“耐住寂寞”提升自我的企业也就难以独善其身。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以年近600万辆的速度飞速增长,而开放程度又相当高,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基础较弱,真正起步也就短短几年时间,几个方面的因素叠加,就好比一个身子骨本身很弱的人快速“进补”,必然会导致各种病症出现。

  市场成长阶段或多或少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更何况是一个“软约束”市场。

  尽管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从成长性来看,中国汽车市场无疑仍将是全球最具活力及增长潜力的市场,就像前文提到的几位企业家一样,若能有更多的企业也能这样冷静地想一想“下一步”该怎么走,即便是冷静地想一想该如何定位,那么,调整期结束后步入正轨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怕就怕看得清问题的症结所在,但却没有勇气去面对。

  半个月前,笔者从几家国内汽车设计公司处了解到,当这些设计公司为一些企业完成了整车设计与开发后,这些企业却不愿意对外宣称是由国内汽车设计公司自主设计的,而宁愿打国外汽车设计公司的名号,若接受“自主”的勇气都没有,又哪来的自主研发?

  以本土设计研发为耻辱,这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