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华南商业评论:扭转“审计悖论”需实现问责制三大转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09:02 金羊网-新快报

  ■毕舸

  审计署11日发布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北京铁路局1.64亿元建酒店、文化部违规收费过亿元、教育部4771万元考试费未上缴、500万元福彩金面临损失……总之,审计年年有、问题依旧多(新华网9月12日报道)。

  从最初的满怀期待到如今的渐渐失落,民众对“审计风暴”的最终效果越来越带有某种焦虑与疑惑:审计是否会变成橡皮图章,在年年重复的审计中变得乏味而单调,却丝毫无法触及利益相关者的皮毛?审计如何将数据调查与问责力度结合起来,促使政府在自我监督上实现二次转型?

  因此,“越审越乱”的“

审计悖论”问题并不在审计本身,而在于审计背后的问责体系建设。当务之急,是要研究制定一个能够涵盖相关责任人、从道义、法律各个层面实施问责的问责程序性规定。

  问责制是对不当行政行为或官员个人失责铁面无情的制度,但目前的审计问责,更多局限于行政问责。审计报告更像一份政府内部调查报告,只不过以公开化的形式透露给民众,但其处理手法依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被审计部门和官员所预料的最坏后果无非是行政处罚:记过、降职或撤职。

  因此,传统审计问责体系的第一大转型,应是从行政问责转向法律问责。

  国家

审计署曾经于今年3月公布了2004年度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据悉,审计署向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移送各类案件线索114起,213人受到处分,仅有76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

  相对于法律问责,行政问责带有弹性或不确定性,容易留有转圜空间。法律追究一般要坚持谁违法谁担责的原则,具有直接的目标性,并且给当事人带来的惩罚力度要高于行政问责,可以弥补行政追究的空当与不足。

  审计问责体系的第二大转型,应该是从组织问责走向个人问责。在审计报告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某某行政部门挪用资金、违规收费”等等。尽管近年来对于个人责任追究的数量在提升,但质量却未有突破———相对动辄数以亿计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一两百人受到追惩远远不够。同时,这些行为虽然从形式上讲是带有组织性、系统性的预谋行为,但实施者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实施全面问责一个最起码的必要条件,就是“法无例外”,即应坚持权力与责任相对应的原则,确保所有相关责任人都受到应予惩处,避免责任追究中“追下不追上”,追执行者不追决策者,追当事人不追管理者,乃至“丢卒保帅”现象。具化的个人问责效果,大而全的组织问责无法替代。

  最后,审计问责体系的第三大转型,来自行为问责到后果问责的突破。用公款炒股、考试费不上缴,不过是“行为过错、影响不好”,但按照后果论,其巨大财政款项挪用甚至“失踪”,已经深刻危害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政府运作的有效性。行为问责与后果问责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递进关系。行为问责是前提和基础,是追究责任的一种快速反应方式,而后果问责为进一步的纪律追究和法律追究扫清障碍。

  从行政问责转向法律问责,是问责程度的加深;从组织问责走向个人问责,是问责范围的扩大;从行为问责到后果问责的突破,则是问责效率的提升。扭转“审计悖论”需实现问责三大转型,才能扭转目前审计与问责脱节的困境。(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