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新经济周期出现新情况 政府多阶段、多次性调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08:37 中国新闻网

  

新经济周期出现新情况政府多阶段、多次性调控

  9月5日,北京市规划委下发关于北京房地产调控细则的文件。尽管文件仍未直接写明“90平方米以下房屋占70%的标准”是否针对单个项目,但文件规定,从2006年9月1日起,要对新审批的住房项目执行新的审批流程,新项目申报总平面图中要附有“套型结构比例明细表”,表中必须列出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总套数及其占住房项目总面积的比
例。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9月11日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为什么本轮经济周期中的宏观调控变成了多阶段、多次性的调控,是因为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刘树成说,首先是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延长。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所进行的本轮周期中第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是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出现局部过热时,就适时、适度地进行的主动调控。这一次调控见事早、动手快,防止了局部过热转为全面过热,避免了因“大起”而导致“大落”的局面,并由此延长了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运行。2005年上半年,针对房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所进行的本轮周期中第二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又一次防止了局部问题转为全局问题,进一步延长了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运行。从2000年到2005年,本轮周期已连续6年在8%—10%左右的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内平稳较快运行,这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由于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延长,就有可能在一轮10年左右的中程周期内出现几次经济运行的偏热或偏冷、几次小峰或小谷。这就要针对一轮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和新问题,适时、适度地多次进行相应的微调。今年一、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上升到10.3%和11.3%,再次出现偏快倾向。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实施了第三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以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保持下去。

  其次是宏观调控的体制基础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宏观调控的对象市场化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的扩张与收缩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自身的行为。中央政府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扩张,又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收缩,自己调控自己。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到企业,大家“齐步走”,经济增长率在控速降温的宏观调控中很快就会降下来。而现在,宏观调控的体制基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宏观调控的对象即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其投资和经营行为已市场化、自主化了。企业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有一个认识、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经济运行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特点,如一些地方政府的盲目扩张冲动,一些企业投资实际上只负盈不负亏的软预算约束等;同时还带有不成熟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如企业行为的非法制化、非理性化等。在这种情况下,与经济增长的“高温”降下来很慢相对照的是,经济在“升温”时却升得很快。这表明,在本轮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中,宏观调控主要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这不是一次性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就能万事大吉的,而要紧密跟踪经济形势,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适度地多次进行微调。

  第三是房地产业的特殊性。目前,中国以住房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是居民购买力不断积累的结果。在未来几十年内,房地产业的发展对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增长具有持久的推动力。但如果房地产业发展过热,引发投机活动,引起资源特别是稀缺的能源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也会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因此,对房地产业的调控要特别谨慎,既不能力度太大使其一蹶不振,也不能力度不足使其盲目扩张。特别是对住房这种特殊商品,我们的调控经验还比较欠缺,需要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则的不断完善。这也决定了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要有节奏地进行。

  刘树成最后还强调,为延长经济在适度高位运行,在一轮周期中针对经济运行的问题多次进行微调,并不意味着前一次微调没有起作用,也不意味着今后不再需要新的微调。我们要按照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握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一般规律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新情况,自觉地贯彻落实中央对宏观调控和各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