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汉达”10年:草根NGO的坚守与困惑(深度报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00:15 人民网-市场报

  

“汉达”10年:草根NGO的坚守与困惑(深度报道)
6月的一个上午,风雨如晦。记者和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以下简称“汉达”)的医生陈亮、社工黄扬眉来到广东省历史上最大的麻风病医院——泗安医院。

  一个月前,汉达免费给广东省的几十名麻风康复者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有3名是泗安

医院的病人,作为主刀的医生,陈亮此行是来复查的。

  尽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当看到接受复查的麻风病康复者时,记者心中还是禁不住震颤:一名白发老人坐在一块安有4个轮子的低矮小木板上,因为麻风后遗症脚部弯曲变形,木板成了老人的“轮椅”。为了方便取用,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都摆放在地上,偌大的房间,除了一台29英寸的电视机,再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看到陈亮,老人高兴地举起鹰爪状的手,陈亮则立刻上前握住,拉起了家常。老人用方言断断续续地表达着复明后的喜悦,在反复检查之后,陈亮也认为3例手术都已获得成功。

  像这样的探访,陈亮每月要做好几次。当年因为隔离的需要,麻风村多建在人迹罕至的偏远之地,类似的探访注定是一次疲惫的旅行。在汉达,探访康复者是每个工作人员的必修课,同样的路,他们已经走了10年。

  杨礼和初创“汉达”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麻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隔离仍是常用做法,国家在各地建了很多麻风村、院,集中收治病人。但从1980年开始,联合化疗法的引入成为大规模消灭麻风的开始。

  目前,已有108个国家做到患者少于万分之一,也就是消灭了疫情。

  “现在全国每年新发的麻风病也就几百例,只要发现及时,基本都能治愈。但问题是,目前中国存活的23万余名麻风病康复者中,有12万人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从事生产劳动。仅在广东,全省的麻风院、村现在共收治3428人,其中二级畸残者就有1849人。目前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治病上,治好了就算,对病后的残疾康复关注不够。国家也没有专门的麻风康复机构,至多有一些实验性的项目,选个点做上几期,时间一到就结束了。”汉达的秘书长陈志强告诉记者。在加入汉达之前,陈是一名多年从事麻风防治的医生,曾经是汉达的创始人杨礼和医生的同事。

  1996年,在做了几十年麻风防治工作后,杨礼和从广东省皮肤病防治所退休。有感于麻风康复者艰难的生存状况,杨注册成立了汉达,最初的办公室就设在自家的阳台,工作人员只有2人:杨本人和一名康复者。晚上,那名康复者就睡在杨家的

客厅

  窘迫的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杨家的阳台上呆了半年后,汉达又辗转于广州东圃的多个出租屋。

  与艾滋病等当下流行的公共卫生问题相比,麻风病被很多人认为已经是“过去了”的病,医学院校多年不再开设麻风病防治专业,各级部门多年不再进行大规模的麻风病普查,许多皮肤科医生对此都知之甚少。公众关注的缺乏,为汉达开展麻风病患者康复工作的宣传和筹款造成了很大困难。

  幸运的是,汉达在2004年得到了日本一家机构的资助,在广州东边的珠村买下了33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地方虽然偏一点,但总算安定下来了。在帮助麻风病人和康复者回归社会、重获尊严的道路上,汉达已经走过了10个春秋。目前,它是国内惟一一个致力于麻风康复的NGO(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广东乃至全国,有10年历史的草根NGO,“扳着指头数得出来”。

  麻风村依然“神秘”

  由于是国内惟一从事麻风康复的NGO,汉达的工作很快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和资助。有了资金来源的汉达这时发现,要开展工作,就必须做好各地皮肤病防治所的工作,因为它们是各个麻风村的主管部门。

  “早年实行的隔离措施,让麻风病人与世隔绝,在全国形成了几百个麻风村。近些年的管理方式虽然宽松了很多,允许康复者和家人团聚,但因为社会歧视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康复者还是留在村子里。由于长期习惯了封闭式管理,很多皮防所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有戒备,认为我们是和他们唱反调。”汉达的办公室主任张萍告诉记者,“有一次在广东揭阳,我们给一个康复者做了一副假肢,拿到麻风村口时,皮防所的人不让我们进去。我们只好要他们去把康复者叫出来,结果一个工作人员骑着

摩托车进去了半天,出来告诉我们说康复者不愿意出来。我们只好又把假肢拿回来。”

  据广东一名长期从事麻风防治的业内人士介绍,因为绝大部分病人已经痊愈,康复工作受重视程度低。现在,大部分麻风村都开设了各类门诊赚外快。实际上,很多麻风村院并没有把康复者放在第一位。

  对于汉达的遭遇,这名知情人认为,这里面有一个利益的问题。广东省给每个康复者每月50元的治疗费,但在很多麻风村,这笔钱并没有到康复者的手上。省里划拨的300万元改善康复者住房条件的钱,也并不是都按指定的用途在使用。由于一些麻风村的财务状况并不透明,也让一些海外的资助者疑虑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麻风村自然不愿意让外人进来了解更多的情况。

  消除歧视任重道远

  过去的10年,汉达的麻风康复工作主要集中在生理康复、经济康复和心理康复等几方面。

  “麻风病的一个后遗症,就是病人的四肢渐渐麻木,失去感觉。正常人走路走累了就会休息,但麻风康复者没有感觉,一直走,时间长了会有溃疡,甚至患上骨髓炎,最后可能截肢。还有一些康复者眼睛闭不起来,眼球没有保护,往往导致失明。前一种情况,我们会制作专门的防护鞋,眼睛闭不起来则可以通过手术来矫治。”陈志强告诉记者,“由于财政拨款不足,残疾、年老,再加上麻风院、村大都远离城市,90%的康复者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汉达不是救助机构或慈善机构,我们不是在施舍,而是希望康复者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同和尊重。所以,经济上的自立是迫在眉睫的事。”陈志强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在康复者中发放小额贷款,要养鱼养牛什么的都可以申请,每笔最高3000元,这些钱也不是一次就全下去,而是依据需要阶段性发放,所以效果很不错。”

  张萍对记者讲起在云南某麻风村的见闻:“六七十年代建的房子没有钱维修,屋顶开着大口子,碰到下雨,麻风病康复者们都裹着塑料薄膜睡觉。屋内地面一个个土疙瘩,房子四处都用棍子顶住,看起来随时可能倒掉。我问一名腿部残疾的康复者什么时候截肢的,她说痛得受不了了自己用刀砍的。这件事我现在想起来心里还发紧。”

  生理和经济上的康复,只要人力、财力到了就能做好。但要消除社会对麻风的歧视和心理障碍,陈认为仍然任重道远。

  “一直以来,对麻风的歧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麻风是严重传染病;二是由于治疗不及时,以前多数麻风病人会留下难看的残疾。现代医学已经证明麻风的传染发病率比结核病要低100倍。这种歧视完全是思维定式在起作用。”

  即使困难重重,汉达还是将心理康复工作坚持下来,并卓有成效。“我们的心理康复不是专门的心理治疗,而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康复者和外界沟通交流,消除心理障碍,最终融入社会。我们相信,只要持续传递足够的信息,人们内心的坚冰是可以打破的。”

  (摘自《南风窗》)

赵灵敏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