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李京文我国技术经济学奠基人(风采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00:15 人民网-市场报

  

李京文我国技术经济学奠基人(风采录)
古稀之年仍奔忙

  半个世纪以来,李京文一直在与数字打交道。技术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物流经济学、拓扑学、模糊数学……这一个个貌似枯燥乏味、读来令人生畏的词汇,在李京文心中,都是庞杂社会现象的某种量化——生活的结晶、生态的变异、生产率的体现,又是经济运行的总结与展示。特别是近20年中,李京文带着他的团队,以数字为依托、以科
学计算为方法,先后完成了三峡工程、京沪高速铁路、南水北调工程、磁浮列车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经济论证,确保了这些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中华民族的工程建设史、经济发展史,增添了一篇篇光彩夺目的华章。与此同时,经过他们的科学归纳,数字又经常能够幻化成精要的规律、观点、判断和预测,为党中央把握世界经济运行趋势、制定宏观政策,掌控中国经济航船提供重要的依据。

  时下,年逾古稀且腿疾缠身的李京文院士依然奔忙不息。不久前他刚到广西主持评审了根据两国总理共识开展的“中越两国建立‘两廊一圈’可行性研究”课题,探讨了建立“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前景与途径。回到北京,就埋头指导几位博士生完成他们的论文:有关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奥运会公共设施的投融资及管理体系的构建等等。

  从官员到学者

  李京文1933年生于广西陆川县。少年时的他有一个瑰丽的梦想:当诗人、文学家。稍大后,感到现实的丑恶是因为没有吸取以往教训,改而想当历史学家。再后来,因为数学成绩出色而颇受老师表扬,于是又想当数学家。高中毕业,正值解放不久,李京文在姐姐的鼓动下,放弃了进中南艺术学院创作系的机会,考进了

武汉大学经济系,从此走上名副其实的“经学生涯”。

  1953年,李京文被选送到苏联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和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学习。在那里,当面聆听到毛泽东主席那段脍炙人口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回国后,李京文先后在河北省计委、国家计委、北京经济学院、国家建委、建材部和国家建材总局等单位工作。“文革”中期,从农村下放锻炼后被调回国家建设委员会,从部长秘书一直当到总局长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80年成立时,李京文被调任技术经济研究所负责人,完成了由官员到学者的大转身。

  2001年,李京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迄今极少拥有这一头衔的经济学家。

  一辈子捉摸“把事做好”

  中国没有经济学院士,李京文是作为工程管理学专家被选为院士的。他对建立我国工程论证、规划与决策的理论方法和制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除“三峡工程经济评价研究”等大型新型工程项目经济可行性研究外,他还主持或参与制定了电力、建材、水利、铁道、物流、航天等部门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政策,以及深圳、海南、湖北、中部五省、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性发展战略。

  李京文是我国技术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首次提出了精确测算我国技术进步及其影响的方法。他率领助手们开创性地研究了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的著名观点。他与美国科学院院士、

哈佛大学教授乔根森等各国学者合作,系统地分析比较了中、美、日三国的生产率,撰写了《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一书,在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政两界均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他领导课题组所执行的“总理基金研究项目”《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此书自1990年开始,每年春秋两次预测、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成为我国制定新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他主持或参加的《1998—2050年中国经济发展与预测》、《12部门技术政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合研究》、《北京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等,均获得了包括多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重大奖项,成为中国和相关区域、部门经济转型过程中重要的科学依据。

  李京文说,他这一辈子,就是捉摸怎样把事情做好。为了“把事做好”,他有4个行动信条:一是要爱人、尊重人,要善于与人合作,共同前进;二是要实践、要行动,决不能光想不动、光说不动;三要勤奋,勤能补拙、业精于勤、勤则不匮,勤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最后,还要不断图新、创新,努力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寻找新答案,紧跟前沿科学,在不断求索中前进。

  (摘自《文汇报》)

洪崇恩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