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燃油附加费“破百”能否成为航空业的强心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 00:00 新华网

  

燃油附加费“破百”能否成为航空业的强心剂

  燃油附加费上涨 三成家庭出行不再选飞机(资料图片)

  新华网广州9月1日电(陈冀、俞丽虹)

国家发改委、民航总局日前发出通知,从9月1日起,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费收取标准再度上调,800公里以下航段由每位旅客30元
提高到60元,800及800公里以上航段由每位旅客60元提高到100元。这已是燃油附加费在一年多内的第三次调动,而且此次上调的价格首次突破100元。

  燃油附加费一年内“三级跳”

  从“不征”到“提价”再至“破百”,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费经历了三级跳的快速提价。

  2005年8月1日,国内航班的机票恢复停收了几年的燃油附加费:800公里以下航段每位旅客收取20元,800及800公里以上的航线每位旅客征收40元;

  2006年4月10日,燃油附加费收费标准上调,800公里以下的提至30元,800及800公里以上的提至60元;

  2006年9月1日起,燃油附加费收费标准再度上调,800公里以下提至60元,800公里以上提至100元。

  航空业内人士指出,提高燃油附加费是航空公司面临航油成本高涨之下应对行业整体亏损的手段。

  自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长期在每桶60美元以上的高位徘徊,国内航油的价格也一再上调。据透露,航油价格每吨上涨100元,就会使航空公司每年多支付至少上亿元的成本。

  “油价的上涨速度太快,对航空公司的压力确实很大。航油在航空公司总成本中的比例已从20%猛增至40%。”南航有关人士说。

  根据民航总局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国内航空公司的成本费用为73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9%;亏损2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19.9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与以往提价不同的是,此次提价没有规定征收的截止期限。有市场人士推测指出,国内航油价格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下跌的可能性,今后收取燃油附加费也许将成为长期合法的收费项目。而且如果航油价格再次上升,燃油附加费也会随之上调。

  “破百”逼迫改变出行方式

  据有关方面预测,今年国内民航乘客数量很可能突破1.5亿人次,国内航线七成以上超过800公里。按新标准收取燃油附加费,旅客一年将至少多支付上百亿元的费用。燃油附加费“破百”的新标准势必改变部分旅客的出行方式。

  记者从机票销售点了解到,近日来旅客订票量较往日增长约20%。抢先出票的旅客数量激增,购买机票从平时的提前两三天,提早到提前一周甚至十天。

  正处于淡季客稀的旅行社则反应更为强烈。广东省西部假期旅行社营业部的刘小姐告诉记者,上次调高燃油附加费后,报名飞机团的游客就有所减少,旅客则更多青睐火车团。目前燃油附加费又“破百”必然加剧这一趋势。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黄金周”,如果机票折扣不降价,飞机团的客源势必会受到影响。

  有航空公司人士表示,为了确保对价格敏感的旅客不流失,将更多通过打折的方式来保证旅客支付的费用与去年相当。

  “破百”是扭亏为盈的转机?

  燃油附加费短期内连番上调都是由几大航空公司的“联名上书”而促成的,而相关监管部门对此也都“一路绿灯”。据业内人士透露,燃油附加费是航空公司相当可观的一笔固定收入。以国航为例,2005年燃油附加费收入为16.63亿元。

  业内专家认为,一味提高燃油附加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航空公司的亏损问题。提高燃油附加费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增加航空公司收入的同时,也可能会直接导致损失一部分客源,降低航空公司的收入。而为了保住客源,航空公司间不得不打价格战,部分由燃油附加费带来的收益因此被抵消。

  民航界专家认为,航空公司为了扭亏为盈,通过精细管理挖潜增效、有效降低不可控成本、转变经营策略等,比单纯转嫁航油成本给乘客更为重要和有效。

  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降低不可控成本,造成民航业高成本的各种垄断性因素亟待清除。如

中航油垄断经营国内航油,致使航油价格一直高于国际油价15%至30%;中国机场起降费标准是国外的两倍到三倍;飞机维修等费用也比国外航空公司高出两倍到三倍等。(完)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