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图文]一幅油画引出的爱心故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 07:13 中国质量新闻网

  编者按

  本报今天推出的这篇通讯,似一把琴弦拨动着我们的心弦。12年来,林鸣不图回报地坚持资助一位家境贫寒的女孩,并且通过300多封情真真、意切切的书信,与这位女孩沟通心灵、交流思想、校正人生,其行为可贵,其精神可佳!

  透过林鸣助人的平凡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情怀,领略到了一个质检人的社会责任。

  林鸣的举动再次告诉我们,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人都充满爱心、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一个人只有将爱心和责任与社会深深地融合在一起,生活才会更加充实,生命才会更有价值!

  

[图文]一幅油画引出的爱心故事

  侗族姑娘吴向玉(左)与本报记者林鸣12年后终于相见。

  秘密隐藏12年

  如果不是那种难以抑制的巨大喜悦,如果不是那种好像完成了一项杰作似的情感迸发,这个持续了12年的秘密,也许只会永远地埋藏在他和她心底,埋藏在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

  “她考上了,我侗乡的三妹!”

  悄悄地,林鸣以兴奋、自豪的口吻,把这个让人听来有些莫名其妙的消息,透露给他素来交好的一位同事。说的时候,这个年近50、平素处事低调、惯常只知道吭哧吭哧写杂文的中国质量报的普通一员,眼里闪动着让人不易察觉的泪花。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次情不自禁状态下的疏忽,才使这个被他隐藏了12年之久的故事成为感动之源,仿佛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粒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尽管老林自己至今仍为此而后悔不迭,不愿再多说一句。

  “三妹”学名吴向玉,是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一个家境贫寒的侗族女儿。2004年9月,她考入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外语系,成为从那片深山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大学生。

  然而,沉浸在喜悦中的林鸣此时还不知道,他从1994年开始资助的这个侗族失学女孩,他一直以来从未谋面但却日思夜念着的这个“拉绵”(侗语:女儿),依然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为了减轻北京“普”(侗语:爸爸)的负担,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爬了十几里险峻的山路赶到县城,没日没夜地在小餐馆刷了3个月的盘子,最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攒下了1000块钱。这时,她才把入学的喜讯告诉了她在北京的“普”。而为了凑足女儿的学费,曾经把泪流到肚里、强要女儿辍学的亲生父母,此时却挥洒着说不清是辛酸还是喜悦的泪水,变卖了家中耕地的牛,变卖了未长成的猪,甚至变卖了一家人现金开支指望着的还在下蛋的鸭子,又向亲戚、朋友借贷,勉勉强强给女儿凑齐了学费。

  一个是京城多次获得全国性新闻奖的报人,一个是侗乡贫穷家庭的女儿,他们是怎样相识、相依,最终建立起魂牵梦萦情同父女关系的?12年时光荏苒,12年不曾见面,他们是如何沟通交流、心心相印,把真纯的爱心升华为一种不可放弃的责任的?这个谜一样的童话,谜一样的传奇,究竟给了人们怎样的感动和陶冶?

  一切,还得从那幅油画开始……

  走下油画的牵挂

  艺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能摄取并净化人的灵魂。

  12年前,林鸣走进北京街头一家小画廊,站在那幅没有标题的油画面前的时候,就是这种灵魂出窍的感觉。

  画幅不大,也就两尺见方。在灰蒙蒙的滞重的山野背景下,干枯得似乎要爆裂开来的木屋架,向着穹窿间似有似无的一抹熹微抗争一般横陈斜出,仿佛是对命运不公的呐喊,而屋架下面的人物——那个侗族小女孩,显得那样渺小、那样无助,只是那双有些迷茫、夹带着几许惶恐和羞涩的眸子,闪出一束寄托着渴望、能够摄人魂魄的微光。

  林鸣在这目光中融化了。说不清为了什么,这个当时收入微薄的书生竟花了一笔在他看来不小的费用买下了这幅画,并由此结识了画的作者、当时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的军旅画家郑春龙。

  让林鸣没想到的是,画中的侗族小姑娘不是画家虚构的人物,而是小名“三妹”的吴向玉。在黔东南采风时画家了解到,这个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因为家境贫寒,已经失学。

  听了女孩真实的境遇,再对视画中那双透露着期盼的眼睛,恍惚间,三妹好像从画中走了下来,偎依在他的膝头,呢喃着他听不懂却又句句叩击着他心扉的侗语,如泣如诉,似叹似歌,让他心惊魄动,寝食难安。

  于是,骑上那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林鸣迫不及待地奔向邮局,从北京寄出了第一笔助学汇款。

  直到现在,林鸣也说不清楚,是艺术的感染让他产生了这一冲动,还是三妹真实的遭遇唤起了他朴素的爱心,让他情不自禁地要求自己必须尽一份力,为这个失学的孩子做点什么。

  汇款寄出了,他心里多了一丝丝宽释,更隐隐地悬起了剪不断、梳不清的牵挂。

  回信!迫不及待地拆开!

  不是三妹写的,她那时还几乎不懂汉语,是父亲托人代笔:家里牛得有人放,田得有人种,需要个帮手,我们是穷人家,不想让个女娃娃再念书了。林先生,感谢您的好意……

  也许是这封婉拒的回信激发了他更大的同情心,抑或是书生的固执作祟?林鸣作出了一个近乎“不管不顾”的举动。他开始给当地的乡政府写信,给三妹的父母写信,给三妹家的亲戚写信,翻来覆去就一句话:让孩子继续上学吧,你们说个价,三妹一年的学费需要多少?我承诺帮人帮到底,直到她大学毕业!

  三妹的父亲,最终拗不过这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非亲非故的“林先生”,抱着感激和疑惑的心情,把小三妹重新送回了书桌旁。

  那一个奉献爱心的启始,成就了侗乡女儿北京“普”的真实的童话,也让林鸣最初朴素感情的冲动,变成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和惦念——这份责任和惦念,他一扛竟是12年!

  开始是几十块钱,后来是几百块钱;开始是只有汇款单,后来是汇款单加上绵密的书信往来。这两位从未见过面的北京“普”和侗族“拉绵”,用书信连结着学业,连结着亲情,更连结着对人生和对未来的憧憬。

  12年,数不清的汇款单,不下300封的书来信往,“普”不仅给了“拉绵”经济的资助,更给了她生活的教诲和人性的尊严;而“拉绵”呢,不仅让“普”得到了某些人无法体验的心灵慰藉,更让他有了不是“活着”而是“生活着”的理由和底气。

  其实,在这12年中,林鸣大部分时间里自己的日子并不宽裕。报社的固定收入不高,他不仅有一个儿子要抚养,而且因为自己的弟弟、弟妹双双下岗,所以弟弟的孩子读高中、上大学也要靠他资助。

  挣钱,成了他的必须。

  一个只会写杂文的本本分分的报人,只能拼命地写稿挣稿费。在字里行间日夜兼程,他用爬格子的血汗钱,一手拉扯着自己的儿子、侄子,一手拉扯着非亲非故的侗族三妹。

  曾经有一段时间,林鸣对自己的稿子不能及时上版而耿耿于怀,林鸣对自己的钱袋子看得很紧。他不抽烟不喝酒,从不去娱乐场所,从没有“必须”之外的消费,他不吃别人的请也从不请别人。他把钱用在了他认为该用的地方。

  而林鸣的苦,还苦在他是个做事也好,作文也好,都是个看似洒脱,其实却极为内敛、严苛的人。本来他可以找人一块儿来帮他做好事,可他就是认这个死理儿——既然我拍过胸脯,再苦再累就得我一人担着!他本来也可以像有的人那样东拼西凑多攥稿子挣钱,可他偏不,写稿子几乎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于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把自己弄得像个苦行僧。

  然而,林鸣却是苦中有乐。

  他的小书房里,悬挂着当年那幅油画,被他命名为《女儿》。每当他想偷懒、泄气、懈怠之时,每当他有些许动摇、游疑或心浮气躁,画中三妹那张稚嫩的小脸,那双无助却又蕴涵着期冀的眼睛,便会倏然触动他心灵的深处,使他感受到爱,感受到责任,感受到自己生活、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她是我的安魂曲,她让我变得沉静、实在,变得淡泊物欲,变得更像个真实的人。”林鸣说。

  两句话彼此记一生

  三妹的出现,是上苍赐予他的天使,是命运给予他所付出爱心和责任心的报偿。

  老实说,献一次爱心并不难,但十几年如一日却不那么容易;拿出一点钱也不难,但拿出精力和时间,拿出真情实感,像教育、抚养自己的孩子那样哺育一个素不相识而且是从未谋面的孩子,却是件常人难以想象的事。

  那个怀着感恩之心一天天长大的三妹,那个在北京“普”的感召下立志走出山寨、改变命运的三妹,很快学会了汉语,开始给他写信。

  从读书的愉快到对外面世界的神往,从柴米油盐琐事到成长中的烦恼,从学习中的难题到对事物的困惑……面对三妹越写越长、越写内容越丰富的来信,林鸣在每一封回信中,都倾注了自己的关爱。他在心中默默祈祷:如果三妹能考上大学,成为一个改变自己命运、有益于社会的人,那将是我一生中最完美的作品!

  三妹慢慢大了,该嘱咐的话多了,该花的钱也多了。除了学费、文具,衣服换季了,鞋子夹脚了,大姑娘该有身能够打扮打扮的衣裳了,等等,林鸣夫妇都一一记挂在心。

  他对三妹越来越大方,对自己却越来越“会花会过”。常听他说:“事不急别打我手机,多费钱呀!”

  他省下一个个“铜板”寄给三妹,他积累一点点感悟传给三妹:我们不能选择家境,但可以选择人生;我们不是物质上富有的人,但我们却可以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激励着三妹。这个倔强的女孩,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困而自卑,没有因为自己有个让山里人羡慕的北京“普”而浮躁。她默默地用功,在帮衬父母生计的同时拼命地读书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当贫穷成为一种激发向上的动力,当对一个人的感恩变成一种对未来和对社会的责任,三妹学识的翅膀越长越硬,理想的羽翼也日益丰满。

  在三妹成长的经历中,还有一个人不能忘记,那就是林鸣的妻子刘丽梅。她分担着丈夫肩上的重负,三妹也从此多了个“北京妈妈”。三妹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等等,好多都是她一手操办,用她的话说,“三妹已成了我们全家的牵挂”。

  三妹上学需要收音机训练听力,林鸣夫妇赶紧买好寄去;听说学外语用电子词典是个好帮手,他们毫不犹豫地张罗着去买;三妹来信露了一句想去做业余家教,夫妻俩一晚上没睡好,担心着孩子外出的安全,又猜想是不是孩子的生活费不够了?

  孩子终于考上了大学,这让林鸣夫妇既感觉顺理成章更感觉喜出望外。他们夫妻俩没有想到也不曾指望,这个大山里的娃娃真的能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此时此刻,12年的辛劳,12年的牵挂,12年的亲情依依和甜酸苦辣,一起涌上心头!

  是时候了,该去趟贵州,看看三妹了。

  临行前,像走亲戚一样,大包小包的,他们买了糖果、家用品、北京特产,孩子的、老人的,吃的、穿的、用的,还给三妹买了一部漂亮的新手机。林鸣乐呵呵地说:“今后有事三妹可以发短信,这可比写信快多啦!”说着,把自己用了许多年的那部旧手机在手中掂了掂。

  今年7月19日,林鸣夫妇踏上了贵州的土地。

  从贵阳到从江县高增乡,还要坐10多个小时的长途车。行驶在山中,四望云山万里,俯瞰悬崖百丈,搓板路颠得人肠胃翻动,头晕体散。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感受着穷乡僻壤的真实,林鸣脑海中浮现出他想象中的三妹的影像:三妹呀三妹,能在这样闭塞、艰苦的环境里,出落成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外语系的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你该付出了多少努力啊……

  寨子口,榕树下。真的是有心灵感应似的,乖巧的三妹一眼就认出了北京的“普”,林鸣也一眼认出了自己的“拉绵”。一家人手拉手,亲密的攀谈着,一同走进三妹家那幢破旧的木楼。

  相见的感动,相见的轰动,使任何描述的语言都显得苍白。那宛如一场梦,一场笑着醒来却又朦朦胧胧的梦,似真似幻,如痴如醉……而事后回忆的时候,他们各自只牢牢记住了对方的一句话—————

  “普”说:“第一,永远不要对我心存感恩,是我应该感谢你,是你的善良、勤奋和纯洁净化了我,鼓励了我;第二,在你的一生中,不仅要创造和享受生活,还要努力去爱和帮助别人,哪怕能力有限,只帮助一位。”

  “拉绵”说:“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完成学业,在我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尽力地去帮助更多的人,将爱心传递给社会。

  

[图文]一幅油画引出的爱心故事

  就是这幅油画引出了感人故事。

作者:戴占军 王惜纯/文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