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森工转身瘦身 中国改革在树林中留下新脚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23:27 中国新闻网 | |||||||||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刚刚公布了一组绿色数字,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0%,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733万公顷,70%的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要完成这个绿色的目标,关键就是六个字,多种树、少砍树。 可是这样一来,那些林业企业和林业工人的生路就成了问题,因为在过去,林业被认为是一个单纯的工业产业,多砍木头,多生产木材,就像农民多种地,多打粮食一样,天
前不久,我们的记者就到吉林森工集团下属的松江河林业局进行了采访,对松江河林业局的冯北江来说,过去最忙碌的季节是冬天,因为这是一个砍树的季节,而现在,他最忙的时候变成了夏天,因为夏天是育林的时候。从砍树到育林,冯北江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努力的完成这一转变。 由砍树到种树 出城不到十公里,在一个针阔混交林基地里我们见到了冯北江,他正在指导工人割掉红松幼苗周围的杂草,用专业术语讲这叫做抚育,一个工人在抚育时不小心割断了一棵树苗,让冯北江心疼不已。 松江河林业局营林处处长冯北江:“像你这类工具回去之后就得换割草那个刀片,像这种刀片不行,将来也影响工作效率,效果也不好,抚育的时候一定不要割到根,要把护根草留住,防止伤害这个苗木。” 冯北江以前是前川林场的场长,这个林场每年的采伐量大约四万立方米,冯北江从来没有为砍到一棵树而难受过,为什么现在工人不小心割断一棵树苗,就让他如此在乎呢? 冯北江:“我在前川林场工作了十几年,可以说亲身经历了森林资源大滑坡的过程,原始森林采光了,有林地伐小了,珍贵的树种伐少了,因为面对这种森林资源状态,营林处主要是为了培育后备森林资源,怎么样才能培育好后备森林资源,让咱们的子孙后代有木材采,有饭吃,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职责,因此说感觉到压力很大。” 冯北江是2003年从前川林场调到公司的营林处的,前川林场是一个主伐林场,在过去十几年里这个林场曾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前川林场的森林资源却在急剧下降。 冯北江:“以前川林场为例,在2000的时候每年采伐量是4万立方米,而现在只有15000立方米。” 森林资源的下降,使得冯北江所在的营林处成了主业中的主业,如何搞好营林生产成了他要思考的问题。 冯北江:“你像我们这个红松,如果要使不采取嫁接方式,也就使自然状态生长,它也结实,但是它的培育周期要非常长,从幼苗开始,它得经过大约三十年才能挂初果,嫁接的红松可以缩短结实的培育周期,可以提高种子的品质,可以提高结实量,总之,他的整个收益要比自然状态下红松的果实收益要高。” 经过专家测算,一棵红松的松果销售收入,是木材销售收入的十八倍,为了进一步增加收入,冯北江在红松林地里还种了杨树,杨树生长较快,十几年就可以成材,而且杨树被伐掉后对松树的生长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今,在冯北江曾经工作过的前川林场,绿油油的针阔混交林长势非常良好。 冯北江:“我在前川林场工作的时候,也就是2000年之前,这个地方还是一片原始森林,当时经过小面积的皆伐,也就是这个地面上的所有树木全部伐掉之后,光秃秃的一片基地,然后我们通过整地,人工栽植起来,为了提高这个林地的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效益,我们在这片上不仅营造了杨树,现在底下我们又栽上了红皮皮杉,这样就形成了抗性比较好,针阔混交,宜林富层的基地。” 企业“瘦身” 吉林森工集团的冯北江开玩笑说,他已经从一个伐木工变成了护林员,其实,吉林森工集团需要改变的还不止是生产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集团辖区内的树越砍越少,而各个部门养的人却越来越多,现在他们已经解决了树的问题,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努力的解决人的问题。 松江和林业有限公司以前叫做松江和林业局,属于吉林森工集团下属8个林业局之一,除了林业生产和木材经营以外,松江河林业局还肩负着很大一块社会职能。 松江河林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纪连营:“十四个林场,一个林场一个学校,地区高中、职业中学、初级中学、加上四所小学,你看这是企业吗?这应该是政府办的事情,我们都有,还有医院,地区一所医院,十四个林场一个林场还有一个卫生所。” 教育、卫生和林业生产相距太远,但是这些都在企业里,要企业来承担,此外林业局下面还有供热、供电,甚至还有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林业局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去年一年,松林公司光在供水和供热上的补贴就达到了780万。 纪连营:“我们大量的精力用在生产经营上可以说不到三分之一,用在社会事务上,大约得在三分之二,每天都是被这些社会事务所缠绕,那你这企业怎么能高效率呢,不可能的。” 企业的担子越来越重,只有靠多伐树才能维持下去,这又导致了森林资源的逐年减少。 纪联营:“原来我们在45万立方米产量的时候,大约我们局职工也就五六千人,等这个产量下降到12万立方米的时候,结果人员造了一万三。” 巨大的人员包袱,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但是由于企业建局初期就是这么一种模式,所以这个包袱也不能随便抛掉。2000年,在吉林森工集团的领导下,松江和林业局率先进行改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纪连营:“我们把社会职能移交,教育交给地方了,卫生我们转制了,转成民营了,我们做不好的那些加工企业,我们这次改革是加工企业全部退出,我们把所有加工企业全部由国有退为民营,这些工厂原来在我们手里大都是亏损的,给民营企业之后,因为人家机制灵活,把握市场把握比较准,所以人家现在经营非常好。”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到2005年,吉林森工集团下属8个林业局的的改制全部结束,经过这次改制,松江河林业公司的职工由13108人变成了4702人,管理机构由26个减少为17个,下属基层单位有43个减少为27个,完成这次改制后,作为主业的松江河林业公司甩掉了多余的包袱,而民营的加工企业也更加富有活力。 纪连营:“企业转制,机智灵活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