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贸易顺差非蓄意,是全球制造业持续向中国转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16:05 新华网

  7月份的出口额较上年同期跃升了23%

  从而使中国的贸易顺差连续第三个月创历史新高

  新华网信息北京8月21日电 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11日刊登该报驻华记者白安儒的一篇文章,题为《恐怕任何政策手段都难解中国巨额贸易顺差问题》,全文如下:

  中国7月份的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这使人们愈发担心在降低贸易不平衡方面是否已无计可施。

  

贸易顺差非蓄意,是全球制造业持续向中国转移

  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助长经济过热(资料图片)

  顺差连续第三个月创新高

  中国海关总署称,7月份的出口总额较进口总额高出了146亿美元,刷新了6月份创下的14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月度最高历史纪录。

  7月份的出口额较上年同期跃升了23%,从而使中国的贸易顺差连续第三个月创历史新高。相比之下,中国7月份的进口增长率只有20%。如果不出意外,中国2006年的贸易顺差将达到前所未有的1500亿美元左右。

  “顺差更多是全球制造业持续向中国转移的反映”

  中国的贸易顺差状况已成为国际上忧心中国崛起之人的关注焦点,美国和欧盟声称,他们已无法承受自己的对华贸易存在如此巨大的逆差。

  贸易顺差也使中国国内担心经济失控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加重,因为贸易顺差导致银行体系积累的现金不断增加并刺激了投资行为,而中国政府目前正在努力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意将贸易顺差过大视为一个问题,但他们对究竟应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却远未形成清晰的思路。

  汇丰银行的经济学家屈宏斌说:“中国的贸易顺差更多的是全球制造业持续向中国转移的反映,而不是某种政策有意造成的结果。”他说,虽然外商投资中国的高峰期已过,但除非这类投资出现大幅下降,否则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都会持续维持贸易顺差局面,要通过政府政策来影响这一进程是十分困难的。

  人民币大幅升值所起效果可能并非那么容易预测

  许多美国政客和经济学家声称,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大幅升值将增加中国的出口成本,从而可以起到减少出口、降低贸易顺差的作用。

  不过,人民币大幅升值所起的效果可能并非那么容易预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独特性导致的。中国的大部分出口实际上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既然已决定在中国从事生产业务,这些企业可能不会对短期内的政策转变作出迅速回应。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民币对外币的购买力将比过去增大。鉴于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大体上都是用进口原材料制成或是用进口零部件组装而成,人民币升值实际上反而会起到降低出口商生产成本的作用。

  一些经济学家声称,出口商会将他们由此降低的成本全部或大部分回馈给客户,从而抵消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商品海外最终售价的推升作用。

  尽管人民币汇率此前已有小幅升值,但中国的贸易顺差仍然屡创历史新高。自中国2005年7月取消人民币对美元实际上的联系汇率制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升值了近4%。

  不能将关注点仅放在人民币汇率上

  在中国政府看来,是一系列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失衡导致了中国的贸易顺差,不能将关注点仅放在人民币汇率上。

  中国央行在近日发表的货币政策季度报告中说,作为一系列政策手段中的一种,外汇政策在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央行同时强调,解决贸易顺差过大问题的最根本途径依然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并降低储蓄率。

  顺差有可能进一步增长

  从近期的经济趋势看,中国的贸易顺差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增长。例如,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缓银行贷款的增长并遏制在基础设施和新建工厂方面的投资。如果这些措施能像一些经济学家预料的那样取得成功,资本设备和原材料的进口就有可能下降,从而进一步增加贸易顺差。

  此外,许多分析师预计,既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已暂停加息,美元汇率将开始下跌。因为人民币汇率与美元的关联度要大于与其他货币的关联度,因此美元汇率下跌有可能带动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汇率的下降。

  摩根大通银行的经济学家们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说:“这将导致贸易顺差变得更大。”

  相关报道:

  ·龙永图:贸易顺差与中国贸易摩擦增加无必然关系

  ·

商务部研究院:人民币升值难以改变贸易顺差

  ·贸易顺差岂能说少就少 人民币升值是"救命草"?

  ·商务部:中国从不刻意求大贸易顺差

  ·巨额贸易顺差中国单方难以解决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