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图文]力拔万钧向碧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07:44 中国质量新闻网

  离9月1日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最终公布还有不到两周时间,今年起重机行业首次进入中国名牌评价目录,上海振华港口机械有限公司的ZPMC牌集装箱起重机脱颖而出,进入2006年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初选名单。与此同时,近期炒得沸沸扬扬的“徐工收购案”也吸引了众多业内外人士的目光,由此引发的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关注正在不断升温。

  那么,我国机械工程行业尤其是大型机械方面,目前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况
?和国外相比,孰优孰劣?

   起重机:发展迅速

  

[图文]力拔万钧向碧空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起重机分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工程起重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中、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和履带起重机发展迅速;二是出口量大幅增长。

  2006年7月16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签下一笔“超级”合同,为烟台来福士船业有限公司制造一台2万吨桥式起重机。这个由企业独立设计、制造的总承包项目,是具有高技术含量,当今世界提升重量最大的吊机。该项目实施后最终将改变传统海上钻井平台的建造方法,在中国乃至世界海工项目建造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据了解,目前各船厂建造钻井平台都使用分段建造的方法,先建造下浮体,然后使用100吨、300吨、500吨等起重设备将上层模块安装到30米高的下浮体上,需要安装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模块,安装完成之后,工人再安装相应的设备和材料。施工高度在30米高空,人员、材料和设备上下都极其不方便,生产效率低,造成船厂大量资源的浪费。

  现在,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设计、制造的2万吨桥式起重机,可实现将所有的分段建造、设备安装都在平地上完成。这种起重机提升重量达2万吨,总体高度为118米,横梁长129米,为双箱型梁结构,横梁下面为4根钢筋混凝土结构支柱,每小时的提升速度控制在15米左右,可以将2万吨以下的材料分段提升到70米的高空安装。这意味着每一个平台的建造可节省100万工时,在控制项目成本和控制建造周期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集装箱机械:领跑世界

  大型集装箱机械是世界各著名机械制造商均要生产的标志性产品。出于发展我国装备业的战略考虑,1992年由交通部出面,当时的上海港口机械厂引进外资,取“振兴中华”之意,成立了上海振华港口机械有限公司。

  从1992年到1999年,振华一直努力追赶世界领先技术,通过与德国西门子、瑞典ABB等世界一流强手进行技术合作,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从全盘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二次开发,进而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越。

  2000年,振华港机的技术研发人员结合集装箱起重机的特点,通过自己编写的软件,把原先只能精确到公里的定位仪GPS改进成了误差小于15毫米的新系统,庞大的起重机从此可以心无旁骛直奔目的地,起重机达到了每秒6米的运行速度。

  2001年,这一带有新型GPS系统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登上了香港HIT码头。一年后,这项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申请到了专利,振华港机一举成为世界集装箱起重机领域的技术领跑者。

  遵循着信息技术带来的现代化、自动化市场趋势,近年来振华港机的技术创新以加速度领跑:世界首创的用于自动化码头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世界首创的双40英尺箱双小车集装箱起重机、世界领先的RMG/RTG双向防摇系统、运用超级电容技术的环保型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通过了验证。

  振华港机和有关机构合作研究开发的新型集装箱自动化堆场无人堆放系统已经投入工业性运转。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企业的产品能同时在成本和技术上与其匹敌。这向世界表明:中国不仅拥有单个集装箱机械知名制造商,更可以提供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

  

[图文]力拔万钧向碧空

  技术差距:在“最短的那块木板上”用力

  应该说,我国起重机的制造技术还是位于世界前列的,众多产品也在国内外拥有广阔的市场。然而,与欧、美、日等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技术实力从某些方面看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根据中国国际招标网的数据显示,我国级别超过200吨的履带式起重机、超过100吨的汽车起重机大多要进行国际招标采购,这说明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尚不具备大量生产的能力。

  有关资料显示,欧洲起重机的平均吨位在800吨,而我国目前却大多不到200吨。徐州重型机械公司的QUY300型履带式起重机重臂最大起重量可达300吨,QAY200型全路面起重机额定起重量为200吨,这已是目前国内之最,但与利渤海尔、马尼托瓦克等国际起重机行业巨头相比,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而这两种产品是起重机众多类别当中吨位最大的,其价格也远远高于普通的汽车或轮胎式起重机,国产产品的空缺使我们不得不拱手让出这一利润丰厚的领域。

  抚顺挖掘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履带起重机生产企业。据该公司宣传部主任李秀石介绍,400吨级和600吨级起重机的研发已纳入该公司2006年的计划中。据悉,其他几家企业也都把400吨级、600吨级和800吨级履带起重机纳入未来一两年的生产计划。这些产品的问世必将促进国内大、中吨位履带起重机市场的发展,与国外进口履带起重机形成抗衡的局面。

  “在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下游的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钢材的硬度、弹性、延展性等指标直接关系到下游产品的技术进步。”国内一家起重机企业的技术代表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他还认为,汽车工业的发展与起重机的关联十分密切,汽车底盘技术的成熟对起重机承载能力的提高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国在这方面显然不能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

  的确,工程机械制造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起重机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取决于企业本身,也受制于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好比木桶,决定装水多少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

  

[图文]力拔万钧向碧空

   盾构机:后来居上

  7月21日,沈重北京直径线、广深港铁路隧道工程盾构机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沈重)此次投标成功,标志着国产盾构机已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据了解,此次签约的盾构机将用于北京铁路直径线和广深港(广州、深圳和香港)铁路客运专线隧道工程,合同总金额为9.15亿元。至此,沈重今年共获得了10台盾构机合同,合同总金额已达13亿元。目前,沈重已经具备了制造直径为16米的世界最先进的盾构机的能力。

  盾构机是用于地下隧道工程开掘的高科技大型机械设备,集机、电、液、控、测等多学科、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于一身,它的研制和应用,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因此,盾构机成了国务院确定的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16项重点扶持的重大项目之一。

  沈重总工程师赵凯军说,中国正在建设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天津等城市的地铁工程,都已采用盾构机进行施工。据悉,“十一五”期间,中国50多个城市在修建地铁等工程时需用的盾构机总量达220~250台,总价值在15亿美元以上。

  2005年前,中国使用的盾构机几乎全部从国外采购,欧、美、日等国的制造商基本垄断着中国盾构机市场。国内仅有沈重、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公司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能作为分承包方。

  为尽快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国家在2005年制定出台了盾构机国产化的相关政策。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用1年多时间,有针对性地完成了对设备的更新改造,新建了2.2万平方米的重装车间,总投入达到1.6亿元。这家企业生产的盾构机从技术、产品到市场均取得长足进展。

  从去年开始,沈重作为国内盾构机项目的竞标主体,在青海引水工程、武汉长江隧道工程、广州地铁6号线等项目中,相继中标4台盾构机,去年的执行合同金额达4.5亿元。

  今年7月17日,沈重又中标6台珠三角隧道工程和北京铁路隧道工程用盾构机,并签署合同。至此,沈重今年至少要启动制造10台盾构机,合同金额达13亿元。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盾构机国产化进程已开始有效遏制进口产品的高价位,使国外企业被迫降价,降价幅度达30%左右,国产化产业政策的激励效果已开始显现。

  

  发展前景:自主创新是百年大计

  

[图文]力拔万钧向碧空

  曾有人在网上发起“中国的机械业落后欧美国家多少年”的讨论,很多人认为至少30年的差距是有的。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用于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用于引进设备的。即使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的技术源自国外。

  从事冶金机械设计的工程师刘彦人表示:“在冶金机械中,最近几年我国板带材生产线上了三四十条,型线就更多了,总投入可以说是大得惊人,但是这些设备和系统统统都来自德国、日本及意大利。”他在河北一家大型钢铁厂看到,冷凝轧设备来自德国西马克公司,镀锌设备则来自意大利达涅利公司。

  不止一家西方媒体提出,西方只有在创新方面继续领先才能有效应对中国的崛起。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禁运清单一个接着一个,尤其是高精度的工作母机被美国等发达国家联合明令禁止出售给中国。

  “我国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新产品贡献率仅为5.9%,只及工业发达国家的1/10;发达国家机械行业新产品的寿命一般为3~5年,而我国为10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于珍表示:“2002年以来,机械工业进入了新一轮持续高速增长时期。中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是特定时期的现象。如果现阶段我们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机械制造问题,一旦需求回落,内资装备制造业就更难发展。与此同时,国外跨国公司借经济全球化之势和我们入世之机,千方百计在华争夺控制地位,如果我们稍有懈怠,未来的内资企业就只能屈居人下。”

作者:罗 兵/文并摄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