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锦明摄
今后开商场或许要先经过评估后才能开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想在哪开就在哪开。两天前,商务部市场建设司正式对外发布了《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并公开征集意见
,希望以此改变目前大店对小店造成的损害,或相同规模商店之间的损害等同业损害现象。
“这或许会有利于建立一个好的零售业秩序。”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商业主管部门及大多商场均对此举表示赞同,并认为这将是商务部年内推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一个前奏。
扎堆开店要先评估
按照这一评估办法,当某一商圈已经有了一种业态的商场,如大卖场或是百货商场,再有新的商家要有同一商圈开设相同业态的商场,就要先接受同业损害评定,如果评定得分低于一定分值,将被视为对同业造成损害,新店将被禁止开设。
在《零售业同业损害评估方法》编制说明中,记者看到设立了两方面评价体系,一方面是对超市、便利店等业态的商圈半径的规定,如规定超市的商业半径2公里左右、仓储型会员店为5公里等;另一方面则包括顾客流失、销售额下降、经营环境恶化等同业损害评估标准。
“随着海口零售业竞争的加剧,商家因过度‘扎堆’而导致同业损害的现象并不少见。”海秀东一商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在海秀东商圈也最明显,这里大型超市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药品超市的分布就更是密集,这让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商务部门表示,这与海口、三亚开展的商业网点发展规则是一致的,如果真能实施并得到很好执行,将可避免商场重复建设,同时可避免同业态的商家展开过度竞争,而且可以使城市的商业业态分布更加合理。
商业设施患上“肥大症”
近年来,随着规模一个赛过一个的商业地产项目的出现,海口商业地产面积也急剧飚升。不少商业建设甚至不考虑当地居民实际购买能力,盲目追求大型化,面积动辄超过十万甚至几十万平方米。
“海口零售业将会是继房地产之后的另一个泡沫。”海口零售业协会会长王义早在去年就断言,如果再不进行规划控制,海口零售业将会由即将开业的南亚、宜欣、万国、新友谊等新商场引爆一场大的格局调整。
这或许并非危言耸听。据不完全统计,海口目前人均商场面积已达2平方米,是一些大城市的二三倍,大大超出了警戒线。但一批大型商业设施近期又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有业界人士估算,仅去年开业建设的商业面积,就已经达数十万平方米。
“大型商业设施之所以会盲目建设,一方面是利益驱动,再就是地方政府商业网点规划立法的缺位。”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说,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一种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有利于促进商业特别是大型商业设施的健康发展,可以有效防止流通领域盲目、重复建设。
但从具体的实施来看,作为商业主管部门,商务部门对商业设施的建设不具有任何监管手段,只能听任市场自行发展,商业设施的建设基本上是由开发商自行决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贪大求全等现象也就很难避免。
大店听证牵动各方神经
商务部门显然早已意识到了在监管中的被动。早在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开放之际,为促进商业网点的科学布局和商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商务部就向国务院提交了《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几天前在上海举行的“2006中国泛零售业发展总监大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常情况下这一条例将在年内出台。
《城市商业网点管理条例》又被称作是中国的商业“大店法”。“我们一直非常关注这一条例,上周还专门打电话到商务部询问出台时间表。”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一条例作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进行颁布,一方面可以从规划上控制好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同时,对申请建立大型商店将实行听证制度,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办法。”海秀东一大型商场负责人希望,这一条例能够扼制住目前零售业的盲目无序竞争。毕竟一个商业大项目与当地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商业大项目的建设进行听证,更好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据悉,最初设定的1万平方米项目要求举行听证会,最终有可能下降到5000平方米。对于这一下调,不少业界人士表示赞同,因为就目前海口的商业设施而言,不少百货商场、大卖场的面积都在1万平方米以下,如果按照原来的设定,就可以避开听证。而且以大卖场为主要业态的外资零售商,其直营面积一般也在1万平方米以下。听证面积的下调,可以更好地调控地方的商业规划。
店址或成制胜法宝
“其实网点管理条例的出台,最关键的是解决了目前商业网点建设没有门槛的问题。”省商务厅市场处处长李龙生认为,设置门槛至少可以从一开始就把商业网点的设置纳入到政府部门的规范和管理中,避免了建成后监管难、监管成本高的问题,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有效使用。
也有业界人士认为,这一条例对目前已有的商场显然很有利,因为店址对于商家来说本来就是稀缺资源。今后随着后来商场的进入门槛进一步提高,店址资源将变得更加稀缺,甚至会成为商家致胜的法宝。
(本报海口8月2日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