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评论:专家学者官员纵论宏观调控热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17:28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于2006年7月22—23日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国内外各界权威专家及政府官员共同对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国家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趋向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并放眼国际,聚焦金融与资本市场、能源与资源及消费等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报摘发部分发言观点,以飨读者。

  我们是否面对长期问题

  

评论:专家学者官员纵论宏观调控热点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在经济总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在经济结构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容易造成经济的大幅度波动。

  凯恩斯主义认为,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和总需求是会达成一致的,但短期总供给和总需求这个总量往往是不一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出现的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以就有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完全是短期调控,在凯恩斯主义占了主导地位以后,发达国家的政府运用了短期调控的手段,保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但是,由于忽视了从长期考虑总供给、总需求的协调,过分强调短期调控的作用,就造成了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中出现的滞胀。所以这个时候古典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又回来了,就是在短期的宏观经济协调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到长期的协调。否则经济就处在冷热——热冷不断的调控过程之中,不断调控的结果就会出现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滞胀的情况,使得短期调控不能起作用。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长期问题呢?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经济过热、调控,走走停停,是不是长期问题?应该说最近几年长期的问题提到我们眼前了,这就是最近几年讨论得很热烈的增长方式问题。我们采用了发达国家在早期经济增长中采用的一种方式,即用投资来拉动和支撑增长。这种方式的必然结果是使得需求增加,投资增加过快,而需求增长过慢,于是就出现了宏观经济的不平衡。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避免宏观经济的失调。

  经济增长存在过热风险

  

评论:专家学者官员纵论宏观调控热点

  谢伏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 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应该说当前的宏观形势十分复杂,但从短期情况看,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就业,以及通胀、财政和企业的效益,应该说都不错。数据和质量的搭配虽然不错,但掩盖了长期的矛盾。

  以我个人的看法,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有些偏离了短期和中期的计划目标,也偏离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趋势,处在一个潜在的合理增长的上限,应该说存在着过热的风险。如果经济增长长期偏离增长趋势线,就意味着经济总是要进行调整,与趋势线偏离得越大,可能产生的波动就越大,调整的时间就越长,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当前经济运行当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确实过高;第二,货币信贷投放偏快;第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第四,资产类价格的涨幅比较明显。怎么调控?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把宏观经济的形势、认识和判断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特别要正确认识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发展关系,不能追求一时的增长,这样是不可能持续的。

  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是提高存贷的利率,我们虽然提高了贷款利率,但是由于货币的流动性太多,实际执行过程当中银行贷款实际的利率并没有太大的增长,反而刺激了银行增加贷款的冲动。另外,要扩大汇率浮动的区间,增加汇率的弹性。

  应该减少政府可以控制的东西。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土地的扩张支撑的。总量的问题用总量的办法解决,局部的有些问题可能也需要用非经济的手段来进行调控。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在于优化结构,比如说房地产的调控,一定要分类指导。

  当前经济运行中很多矛盾和问题是体制性的问题,结构性的问题,所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资源税、不动产税、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等,要着手加以改革。除了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还要深化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等。这里面最核心的是转变政府职能。

  辩证看待钢铁过剩

  

评论:专家学者官员纵论宏观调控热点

  戚向东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 2006年的宏观环境,我认为对钢铁发展还是有利的,世界经济基本趋势仍处在一个上升通道,全球的钢材需求保持强劲增长。铁矿的供应好于往年,电力、煤炭制约现在看来都有缓解,这对钢铁的发展也是支持因素。

  今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主要是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贸易摩擦加剧,主要经济大国面临通胀压力等,我国钢材出口的不利因素有所上升,这将对钢铁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根据上半年的生产水平和下半年产能的释放和市场的需求情况,同时考虑国家宏观调控,预计今年我国的粗钢产量可望达到4.1亿吨,如果我国经济下半年继续保持在上半年的水平,我认为这个数是要突破的。

  下半年,我们认为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的基本走势是受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增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过热双重因素影响,应该保持在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价位。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业仍将处在增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钢铁工业又快又好发展,一个重要问题是要辩证认识钢铁的过剩问题。从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我国钢铁过剩问题争论了10年,实践证明,钢铁行业存在产能被虚增、市场需求被低估,过剩现象被夸大的问题。今后,要研究新变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推进联合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销定产方针;加强内部挖潜,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宏观调控要讲科学

  

评论:专家学者官员纵论宏观调控热点

  卢中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 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发展转轨,首先要保证发展本身平稳、健康、稳定,不能让它大起大落,这是宏观调控本身要把握好的,要根据周期性波动的规律来把握好方向、时机和力度。对于下半年的走势,我个人看法,就是高位趋稳,大幅度反弹和回落的可能性都不大,但是不确定性增加了。现在整个宏观调控调子是紧缩的,已经预见到过热的可能性。光从经济增长速度判断是缺乏依据的,我原来以为至少有三个因素,包括总供求是否平衡,通过价格可以看出来,还有货币信贷和投资增速。这个是后续影响的,这是两个当期的因素,还有一个中长期的因素就是增长潜力是否已经达到了现实的增长,是否已经达到了增长潜力的极限,这个才涉及增长速度,如果没有前两项,单纯判断现在经济过热或者是偏冷,我认为依据是不足的。

  宏观调控首要的任务是还是总量平衡,即总供求平衡,就业增加、经济平稳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在目前产能过剩、结构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总量平衡是很困难的,所以说必须推出结构引导措施。我们的结构政策一定要以市场为基础,以经济手段为主要的工具,不要把它变成政府甚至个别长官意志的工具,一说调结构就是政府行政干预,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宏观调控还是要坚持以间接控制方式为主,以法律的经济的手段为主要的手段。要达成科学的宏观调控的目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及相关支撑的体制必须改革,必须在深化改革中完成宏观调控的科学化。根据这一轮经济局部过热表现出来的问题,我认为比较深层次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仍然是错位的。所以,必须加快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尽量退出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如果没有这一条,宏观调控的目标很难实现。

  把调控着眼点放在先导产业

  

评论:专家学者官员纵论宏观调控热点

  刘世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今年上半年GDP增长率达到了10.9%,这样的增速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先导行业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调整后,再次出现增长加快的趋向。

  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先导产业重新加速拉动了新一轮扩张的周期。过去几年,先导产业增长加快,对后两类产业形成了一个缺口,这样拉动了后两个产业的增长,推动经济保持比较持续的高增长。去年年底一个周期性的波动已经过去了,今年上半年先导产业又起来了,所以大家可能面临很多问题,是不是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扩张周期?我个人认为可能是上一轮周期的变动引起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均衡的状态应该保持比较长的时间,如果我们再开始由先导产业加快增长以后又拉动新的一轮三个层次的产业进一步扩张的话,中国的经济会超出承受能力,我们潜在的经济增长力恐怕很难支持再一轮的扩张。

  所以,谨慎地保持2005年底达成的产业间均衡增长的格局,将使中国经济在比较高的速度平台上保持更长的持续,更具有可持续性。宏观政策的着眼点应该是:通过调控先导产业来间接地影响后两类产业的走势,对它进行宏观调控,或者说稳定。前一段时间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包括抑制房价过快的增长,抑制地方投资过快增长。我觉得应该说体现了上述的思维,实际上是在抓先导行业,先导行业不能上得太快,汽车我觉得实际上也不要太快,但是上一点影响倒不是很大,关键是房地产。另外一个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地方政府把它往下按一按,让它稳一点。先导产业发展得比较快,在这样高水平的平台上,持续的时间长一点,经济的稳定性会比较好,形成一个既是高增长,又是低通胀的格局,或者说又快又好的增长。

  宏观能源政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评论:专家学者官员纵论宏观调控热点

  韩文科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韩文科 上半年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仍然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没有出现能源全面供应紧张的状况。煤炭的库存在增加,煤炭市场呈现有时疲软的情况,煤价有一定回落。全国没有出现大面积拉闸限电的现象。虽然油价一直在涨,但是油品供应还是平稳的。上半年能源行业煤、油、电,特别是煤炭和电力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推进也比较好。

  问题就是我们能源供需的矛盾还存在着加剧的危险。目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方面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能源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重叠在一起,很可能出现能源供需矛盾加剧的危险。能源利用和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我们现在的能源效率比较低,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再就是能源资源和能源产品价格波动。现在能源价格在涨,但是从能源的稀缺程度来看,价格上还没有反映。尤其像我国,资源税征税的额度非常小,不足以使生产者和使用者珍惜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就是关于走出去和国际能源安全问题,也面临着其他新的挑战,有些问题解决了,还有新的问题冒出来。

  保障今后的能源安全和能源供应,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第二是保障优质能源供应的措施加强。第三是进一步实施煤炭的综合利用。第四是改革和完善能源的定价机制,形成市场化。第五是要加大能源行业的改革力度。第六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利用价格、税收和一些财政政策来调节节能。在节能方面,政府主导性的色彩非常浓厚,这也是对的,但有的时候也得用非行政手段,或者一些其他的办法。

  关于货币政策与形势分析

  

评论:专家学者官员纵论宏观调控热点

  刘立达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货币政策与理论研究处处长刘立达 今年上半年,在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快增长的好势头下,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猛。实际上货币供应量6月份以前几个月一直是上升的,到6月份出现了一定的增长速度下滑。M2的增速六月份比五月份下降,五月份比四月份还上涨。从这几个指标我们对照预期的调控目标看,实际上增长还是过快的。另外一个是基础货币,六月份是上涨的,大家对这个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为什么介绍这几个,因为我们重点关注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本月有所下降,可以看出这个势头有所下降。贷款更明显,我们看一直是上升的,但是六月份增速有所下降。

  市场利率尽管在六月等个别月份出现小规模的增长,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是总体增长水平还很高。尤其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是增长的。现在货币政策和货币形势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外来因素的冲击,最重要的就是贸易顺差较大,包括资本的流入,造成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货币供应量增长快的问题,还影响着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效率。

  对于整体热,我认为实际上央行手段还是很多的,需要观察,比方说六月份正是趋缓的苗头,能不能够继续,是向着哪个方向走,如果这个势头能够缓下来,可能后面的很多手段就不需要采用了,否则就必须拿出更强硬的手段。

  租房应成为住房消费导向

  

评论:专家学者官员纵论宏观调控热点

  束克欣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束克欣 我们现在的住房政策导向,从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一直是倾向大家都去买房居住,这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实现过,中国也是这样。资料表明,美国城市住房产权自有率是68%,英国是56%,欧洲其他国家是30%到50%之间,我国目前城市住房产权自有率是82%左右,如此高水平的产权自有率与住房制度改革中将房改房售给个人有密切的关系。据我的估算剔除房改房卖给个人的因素,真正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房的产权自有率大约在30%以内。我认为这样一个比例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我们现在住房消费要给中低收入家庭造经济适用房、造低价商品房是一个政策导向。这个导向意味着什么?人们收入等级划分为高收入、高中收入、中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5个等级,各占20%。我们要求中低收入买房就是80%的家庭都要去买房。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现在住房自有率80%多已经超过水平了,也不应该让大家继续买房了。所以我认为住房政策不能只单纯导向大家买房,还要大家都租房居住。现在很多年轻人刚刚走向工作岗位,就谋划要去购买新住宅,甚至要15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一步到位。这实际上是一个需求的假象。因此我认为应该调整住房消费的导向,相当一部分人应该租房居住。

  有的人提出来,如果市场上提供大量的租房,谁来投资建设?我认为至少有三条出路:第一,现在社会上一些中产阶层手头还是有一点钱的,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吸收这部分人的资金,走市场化的路子。第二,党政机关公务员要有自己的租赁房。如果不能彻底走市场化路子,应该提供租赁房。第三,对于低收入家庭和属于社会保障阶层的人员,他们的住房问题政府应该管起来。

  如何看待房地产新政

  

评论:专家学者官员纵论宏观调控热点

  朱中一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 “国十五条”意见出台后,社会上反映很强烈。从媒体的分析来看,有的说面积小了,有的说计划经济的色彩浓了,但应该说老百姓还是欢迎的,政策的立足点应该说是正确的。

  我的看法是,在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市场过程中,政府的调控是必要的。土地是公共资源,有钱的人要求就可以无限高,肯定不行。因为公共资源的配置必须强调效率和公平。在新建的住房当中,重点建设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住房的供应不足,还考虑了我国是一个人均宜居土地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既要保证国家的建设,又要保证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我们必须要站在这个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国家的这一政策。

  在其他一些土地资源比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即使市场经济比较发达,老百姓比我们富裕,比如日本、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地区,政府对住房面积的控制同样是相当严格的,有些规定比我们还细。日本就规定个人的住房标准是37平方米,老人可以放宽到43平方米,三个人的家庭是73平方米,而且它把城市和郊区执行的标准分开。5月底我们在泰国考察发现,该国提出了一个叫做“仁爱屋”的计划,相当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计划,提出的标准是:郊区50平方米;市内分两类,一类是33平方米,一类是26平方米。所以,人口也好、土地也好,都是基本国策,我们的房地产跟人口和土地密切相关,大家能不能像当年学习、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那样,来学习、理解这一次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指标?

  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改革一并推出

  

评论:专家学者官员纵论宏观调控热点

  高培勇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 经增值税改革的试点已进行两年多,取得了相应的经验,按说早该向全国推广了。但是,由于另一个改革重点——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受阻,它的推行受到很大的牵制。企业所得税的改革能否顺利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增值税改革的时间表。

  同在中国的土地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负竟相差10个百分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都不能再继续下去。而改革一再拖延,主要理由是会减少外资企业独享多年的税收优惠,从而会对引进外资带来负面影响。

  之所以会有反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改革适时启动的声音,其根本原因在于,吸引外资规模的增减可能牵动相关部门的政绩,沿袭多年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格局可能发生的变化,会让相关地方失去独享这种“级差地租”的机会。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企业所得税制合并改革受阻所带来的,并不限于企业所得税一个税种,它直接拖住了增值税以及整个税制的新一轮改革的进程。为了化解可能的阻力,顺利推进改革,一个既有效又少副作用的选择,就是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改革一并推出,捆绑上市,这样两个税种改革所带来的税负增减效应相抵,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所得税合并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换取整个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推进。

  本报记者肖波、实习生梁龙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