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聚焦科龙案庭审 > 正文
 

证监会彻底封杀顾雏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 07:48 华夏时报

  

证监会彻底封杀顾雏军

  科龙案昨日开出首张罚单:警告、罚款、市场禁入

  昨日,随着证监会一纸禁令,顾雏军需要接受的惩罚拉开了序幕。按照中国证监会的处罚决定,科龙电器原董事长顾雏军被给予警告、处以30万元罚款,并实施永久性市场禁
入。

  一周前,广州中院受理了五名科龙电器投资者索赔30.4万的案件,大规模索赔风潮为时不远。最重要的是,即将被移交司法机关的顾雏军,将面临着接受法律的最终制裁。

  罚款30万永久不得入市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04年,唐万里、唐万新手下的德隆系短短数月间分崩离析,2005年轮到了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

  经证监会查明,科龙电器采取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手段编造虚假财务报告,2002年年报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年度报告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年报虚增利润为1.4875亿元,严重违反了原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科龙电器及其责任人员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原《证券法》、《证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证监会对科龙电器处以60万元罚款;对顾雏军给予警告、处以30万元罚款,并实施永久性市场禁入。另外,顾雏军的忠实部下严友松等人被给予警告、处以20万元罚款,并实施10年市场禁入;对其他责任人员分别给予警告、处以5万至20万元不等的罚款。

  巨额索赔时机还没到

  证监会并不是司法机构,而“禁止入市”这样的处罚也还只是第一步。

  7月7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上海律师严义明、深圳律师郑名伟递交的诉状,五名投资者向科龙索赔30.4万。对于为什么现在没有针对顾雏军的大规模索赔,严义明告诉记者,由于虚假陈述这类的证券民事赔偿案相对复杂,开庭审理至少要半年时间。而且顾雏军深陷囹圄,非常麻烦。首先是要等他的刑事案件了结,才能进行民事诉讼;其次,如果他承担了刑事责任,被判入狱,将来如何出庭做此案的被告,也是一个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顾雏军可以逃避投资者的索赔,“只是现在还不到时候”。

  顾雏军刑期可能会很高

  另外,证监会表示顾雏军已被移交司法机关。据了解,已经初步确定了对顾雏军进行四项罪名的起诉,分别为虚假出资、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职务侵占以及伪造公章。其中虚假出资额为十多亿元,挪用上市公司资金为50多个亿,职务侵占部分为7000多万元。上述指控涉及原格林柯尔系的多家上市公司。

  一位律师表示,这几项罪名中,可能获刑最重的将会是职务侵占。据《刑法》规定,对于职务侵占罪,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数额巨大的标准为超过10万元,顾雏军涉嫌的7000多万元,已远远超出此标准。加上数罪并罚,顾雏军要面对的刑期有可能远远高出此前的万平、黄宏生等人。

  科龙:已和顾雏军无关

  已经转投海信门下的科龙电器,似乎不愿意再趟这摊浑水。昨天,记者就顾雏军被永远禁止入市一事进行采访,科龙电器新上任的一干领导都表示“不置评论”。只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层告诉记者,证监会对顾雏军的处罚,是应该的。不过科龙现在正在慢慢恢复,而且已经与顾雏军、格林柯尔没有什么关系,不应该总把二者扯在一起。

  北京证券分析师李阳认为,顾雏军对科龙电器的伤害太大了。让一个曾经的中国白电龙头企业几乎面临破产,严重搅乱了市场。如果他确实违规挪用了资金,理应受到法律和道德上的惩罚。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诡异发家

  顾雏军从来就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性格张扬,从不知“低调”为何物。关于顾雏军的“第一桶金”一直是个谜。人们知道的只是他依靠收购,诡异离奇地建立了庞大的格林柯尔系。也正因为如此,媒体、学界对他的怀疑从未停止。

  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6岁下乡,随后毕业于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后在天津大学获得热能工程系硕士学位。1988年9月发明了格林柯尔制冷剂,1989年下海经商,在英国成立首家分销公司,业务拓展至美国,1995年成立格林柯尔中国有限公司(在天津建立制冷剂厂)。1996年他在美国开办企业,并于1998年在北京和深圳成立格林柯尔工程公司。2000年7月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0年,顾雏军在开曼群岛注册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标志着顾雏军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资本狂人

  2000年到2004年,这4年成了顾雏军最风光的时期。顾雏军先后斥巨资以旗下企业名义接连收购众多企业,并扬言要打造全球最大的“制冷基地”。资料显示,入主科龙后,顾雏军一口气吞并了美菱、小鸭、阿里斯顿、吉诺尔、上菱,仅用三年时间便掌握了中国冰箱制造业25%的产权。但是没有人知道顾雏军怎么会有这么多资金进行收购。一时间,顾雏军成了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一条神秘大鳄,甚至连顾雏军自己也说不清楚。面对以郎咸平为代表的学者的质问,他只是傲气地表示:“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我的钱有国际背景。”2001年开始,顾雏军遵循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法则,展开了一系列并购来回击质疑。继2001年斥资6.6亿收购科龙电器之后,2003年5月,另一冰箱巨头美菱电器被顾雏军以2.07亿元的价格收入囊中;同年12月10日,以4.178亿元借道亚星客车进入汽车业;2004年4月,以1.01亿元的价格入主襄阳轴承;同年8月,以1.84亿元的价格收购商丘冰熊;11月25日,通过境外子公司GRCcapital正式收购法国汽车配件生产商Tomkins和英国汽车设计公司LPD。至此,格林柯尔造系完成,也让顾雏军获得“资本狂人”的名号。

  郎顾之争

  2004年8月,郎咸平指责顾雏军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强烈建议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郎顾之争”就此开始。2005年1月,香港联交所公开谴责格林柯尔包括顾雏军在内的高层人员。科龙的财报业接连出现问题。2005年7月,中国证监会强行介入调查,顾雏军的“资本神话”画上了不光彩的句号。

  其实,在顾雏军疯狂扩张的岁月里,媒体和以郎咸平为首的经济学家一直不认可顾雏军和格林柯尔,2001年底,国内几大媒体几乎同时发表文章,推论格林柯尔是个“骗子公司”。《财经》杂志也于2001年12月5日发表了《细探格林柯尔》一文,从多个方面质疑了顾雏军及其神奇的创业经历、顾氏理论以及格林柯尔的技术神话、高额收入等等。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的股价两天就从3.5港元跌到2.55港元,市值蒸发10亿港元。

  2004年8月9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曾发表一篇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引发“郎顾之争”。其后,格林柯尔还将郎咸平告上香港法庭,并由此发展成经济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关于国企改制的争论。

  致命诱惑

  2005年对顾雏军而言,是一个他为自己几年来所编造的神话“埋单”的年份。顾氏已不复曾经攻城略地时的“神勇”,最终进入了等待他的那张越收越紧的网。顾雏军曾狂言:“我不忙虚的了,一定要搞到上市才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不成功就蹲监狱!”如今一语成谶。

  收购科龙后,顾雏军及其团队,就把科龙公司当成了“提款机”,以科龙系列公司和格林柯尔系列公司作为平台,通过众多银行账户,频繁转移资金,以满足不断扩张的资本需求。科龙公司在银行设有500多个账户,都被借来转移资金。正是依靠此,顾雏军才能大规模地进行收购。

  顾雏军失败的必然,在于他本就不是一个“实业家”或真正做企业的人,而只是希望通过资本腾挪的手段,借助国企改革的机会,一夜之间暴利百倍。但是,这种“七个茶杯六个盖”的游戏,迟早会有玩不转的一天。最终,他只能与历史上每一个玩弄这种“腾挪”手法的人一样,玩火自焚:格林柯尔系倒地,顾氏王朝瓦解,自己身陷囹圄。而其他有关方面对于这样一个资本高手的轻信与宽容,也客观上纵容了他的野心与作为,加速了他自我毁灭的步伐。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