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名京藏车队队员是如何产生的?
车队队员在河北固安一培训基地举行的强化培训班闭营式上合影。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京藏车队的女乘务员在河北固安一个培训基地进行封闭强化训练。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试运营后,一列列绿色“钢铁长龙”将往返穿梭其间。穿越世界屋脊的新路线,不仅对列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更对服务于其上的乘务员提出了特别的条件。那么,首都往返拉萨的列车乘务员是如何选拔培训的?
十比一:挑选列车长和餐车长
2006年3月7日,对在铁路干了26年的北京客运段纪委副书记王长元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天,他与北京客运段副总经济师李京伟一道被正式任命为京藏车队队长和党总支书记。
王长元知道,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已经在自己眼前展开。“我感到很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我们已经做好思想准备:青藏线条件艰苦,但我们不怕苦。高山缺氧,但我们不缺精神。”
事实上,为组建京藏车队,铁道部、北京铁路局和北京客运段此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做了大量工作。北京客运段在去年年底便接到了铁道部准备开行京藏旅客列车的通知。3月27日,京藏车队领导层七名干部全部配齐,京藏车队正式宣告成立。
列车长同样是从各车队挑选的思想过硬、纪律严明的业务骨干。从北京客运段253名列车长(包括59名后备列车长)和100余名餐车长(包括20余名后备餐车长)中“海选”出80人。3月13日至28日,由李京伟和王长元各带40人远赴西宁培训、并上青藏线格拉段“习服”(即高原气候环境适应锻炼),最后通过综合考虑后,从80人中挑选出20名列车长、10名餐车长。
“这是举全段之力,车队领导和车队骨干是从全段21个车队、三个车间‘优中选优’挑出来的,可以说集中了北京客运段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北京客运段负责人说。
新成员必修课:“身体关”与“语言关”
“能在京藏车队里服务,充满着神圣感和使命感。”23岁的京藏车队乘务员张义对记者说。
张义是京藏车队416名队员之一。从自荐报名开始,到最后脱颖而出,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精神面貌,无论是高原知识还是简单藏语、英语,他们都是其中的佼佼者。416名队员里,280多人是从唐山、承德、张家口等地选拔出的新成员,其中,有美丽漂亮、业务突出的女乘务员50名。
与普通乘务员相比,在京藏线上当乘务员需要哪些特殊条件?
“要当青藏线上的乘务员,首先要过的是身体关。”京藏车队队长王长元说。青藏线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达到960公里,能否在高海拔条件下正常工作,就成了第一道门槛。
张义等562名新职人员是3月下旬先到西宁、格尔木,然后分别上了青藏线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口(5072米)、安多和拉萨。
“我在唐古拉山口呆了五个小时,身体上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反应。”第一次上青藏高原的张义说。
学会简单的藏语和英语会话,是京藏车队列车员的必修课。车队请来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教藏语会话,并录制了藏语100句。“您好”、“请出示车票”、“谢谢”,这些常用的藏语口语,列车员们多已掌握。英语也已学会了简单的对话。
24岁的女乘务员赵艳说:“与普通乘务员相比,我们京藏线上的乘务员还要学习很多特殊的课目。除了学习藏语和英语会话外,还要学习关于高原病预防、环境保护、民族宗教政策、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在高原运行断电、断氧、紧急停车、旅客意外伤害等特殊情况时的处理知识。”
京藏车队:“我们已准备就绪”
队长王长元坦言,对京藏车队来说,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是乘务员的身体关和心理关,这是高原缺氧等自然条件的考验;其次是新员关和新车关,新员经验不多,长距离的“无人区”和冻土层,一旦发生意外难度会增大,而新车上的一系列新设备,需要熟练地操作和使用。
但他同时充满自信,因为有利因素更多。领导重视、有一支德才兼备的车队骨干和敢打硬仗的职工队伍,火车开通后定能展现铁路人的风采。
“钢轨是一米一米铺成的,我们要一趟车、一趟车地出色完成任务。作为第一批进藏列车的工作人员,我们有很强的荣誉感,但更多的是责任感,要出色地完成任务,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王长元说。
在京藏车队办公室门前的黑板上,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倒计时:10天”几个大字分外醒目。“每过一天,离开行的时间越近,心律就加速,就像到唐古拉山口一样。”队长王长元说,“我们已准备就绪,只等列车启动,驶向拉萨。”
本报记者 刘诗平 刘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