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塑造铜牛世纪品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00:54 北京现代商报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矗立着一头奋蹄欲起的“镇水铜牛”。它所具有的踏实勤勉、坚韧智慧、开拓创新,已经成为铜牛集团不断开拓进取的目标与象征。

  开局:3年两步走打造品牌

  “1993年是‘铜牛’企业打造品牌的元年。”目前已经在全国针织内衣市场综合占有
率排序占到前三位的“铜牛”人,对于最初打造品牌的那3年时光依然是记忆犹新。

  在转变观念、转换机制过程中,企业建立了一套模拟市场运作的企业内部运营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实施“分厂制、公司制经营”的发展战略;完善改革配套机构和保障措施,强化了企业内部管理。

  根据世界服装发展的潮流,铜牛确定了“绿色、自然、健康”的产品主题;坚持产品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保健功能转变;坚持适合北方人的穿着特点,并不断在此特点上拓展。

  一时间,大量的新产品上线,全部采用严格的国际先进标准检测,不少工人一时不适应,完不成任务,本来就不多的工资里常常被扣钱。但是“铜牛”品牌,是维系企业和职工的生死牌,容不得半点瑕疵。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阵痛。

  随着一批批高品质、成系列、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铜牛”产品摆上首都各大商场的柜台,人们开始认识并喜欢上了“铜牛”。弹力系列、棉毛系列、舒暖系列、居家休闲系列等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着装,成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经过三年、1095个日日夜夜的打拼,1995年底,“铜牛”荣获“北京市名牌产品”和“北京市著名

商标”称号。

  创新:百年品牌常青之本

  一个成功的品牌一定是有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品牌。

  集团总工程师漆小瑾告诉记者,1997年,在确定以内衣、休闲、童装三个系列为发展方向的同时,“铜牛”开始了新品的开发与实践。先后推出了绿色摩黛尔产品、舒适型莱卡产品、生物酶光洁内衣等210多个新品,并得到市场认可。

  1998年,开发推出的具有吸湿导汗功能的丝普纶针织产品,被誉为“人体空调器”。

  1999年,推出了能改善人体微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功能的远红外保健内衣。

  2000年至2005年,铜牛开发了莱卡内衣、摩黛尔全成型内衣、植物蛋白纤维系列产品、抗菌卫生内衣、竹纤维内衣、弗莱特内衣、各种功能复合针织内衣等高新科技产品,以及2006年设计研发的竹摩莱卡和圣麻系列产品充分体现了铜牛产品的特色,创造了铜牛服装产品前所未有的独特舒适性。

  最值得铜牛人自豪的是,他们精心研制的高科技产品——航天除湿吸水材料,应用在了神舟四号、五号、六号上,中国三位航天英雄身着“铜牛”具有特殊性能的宇航员保暖内衣,实现了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梦想。

  相关统计显示,10年来“铜牛”集团自主创新近百项,创新已经成为“铜牛”集团永远的目标,产品的不断创新,为塑造“铜牛”世纪精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铜牛研制的高科技产品——航天除湿吸水材料。中国三位航天英雄身着“铜牛”具有特殊性能的宇航员保暖内衣,实现了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梦想。

  研发:引进外脑合作创新

  品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铜牛集团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重视科技、尊重人才,走出了内外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在企业内部,铜牛集团每年都有计划地选送5至10名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到大专院校进修深造;每年引进三四十名大中专学生到企业来;在资产重组中,千方百计保留专业人才。集团建立和完善了技术创新体系和专业人员考评机制,在分配上体现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对年轻的技术人员,出课题,压担子,营造成长环境,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在重视调动企业内科技力量的同时,铜牛集团还充分利用北京所具有的科研资源优势,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手,开展产学研合作,借“外脑”为“铜牛”添彩。先后完成了莱卡内衣、摩黛尔全成型内衣、植物蛋白纤维系列产品、抗菌卫生内衣、竹纤维内衣、玉米纤维内衣、弗莱特内衣和各种功能复合针织内衣产品的开发以及品牌策划等多项课题,在有效保证企业不断创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5年11月21日,铜牛集团与北京服装学院签约合作,成立了“北服—铜牛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和“教学研究与实习基地”,拉开了北京纺织名牌企业与知名高等服装院校强强联手、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北京“时装之都”的序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文漪表示,铜牛集团和北京服装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服装行业产学研合作又迈上了新台阶,企业院校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双方的合作必将对提升北京服装品牌、建设“时装之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销售:跨过江南走出国门

  据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销售公司副经理贾晓彬介绍,2003年,铜牛内衣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2004年产品国内销售达到1500万元;2005年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收入达到了3000万元。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亿元商场铜牛销售排名第四;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铜牛全国销售排名第三。铜牛由一个不为人知晓的品牌,发展为北京名牌、中国名牌。

  铜牛集团通过不断的密集扩张外贸销售网络,实现了销售业绩的不断刷新。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1800.2万美元,2003年出口创汇3454.3万美元;2005年出口创汇达到5482.2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两倍多。

  商报记者 杜秀平

  通讯员 刘建华

  

图片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塑造铜牛世纪品牌
图片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塑造铜牛世纪品牌

  铜牛繁忙的成衣车间 走时尚路线的铜牛新品发布会

  

图片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塑造铜牛世纪品牌

  铜牛现代化生产基地

  

图片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塑造铜牛世纪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命根子”

  ——铜牛针织集团董事长 林士昌

  “你问我品牌意味着什么?告诉你品牌是企业的命根子。”北京铜牛针织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士昌,走进会议室尚未落座就开始回答记者的问题。

  “在创品牌和保品牌中,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其中最为关键的要数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两个环节,而研发设计与市场营销又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林士昌如是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针织内衣的变化一个“快”字可以概括:刚刚流行开来的三层保暖,就被新型材质内衣所替代;居家的针织服装越来越细化,从几年前一个季节一套,发展到现在一个季节几套;另外由于针织服装具有良好的弹性,穿着舒适,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开始将针织服装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开发生产适合室外活动的系列套装。在市场迅速变化的大形势下,铜牛针织集团的研发设计人员不仅要跟紧市场变化,还要适应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中开发生产出自己的特色产品。集团市级技术中心不但通过内部培养引进人才,还通过借助社会力量来提升研发设计能力。

  在细分市场的同时,铜牛开始对销售网络进行渗透密集化建设。“市场销售网络的密集化建设,和北京市的道路网络加密建设的道理一样,网络越密流量越大”,林士昌笑着介绍,“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销售网络密集化,也叫市场渗透。我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随着销售网络的不断完善,市场的销售也将有新的突破。”

  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林士昌对品牌的态度——“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铜牛品牌”。

  商报记者 杜秀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