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行政调控管用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 11:22 扬子晚报 | |||||||||||
中国政府官员再度明示,中国经济增速过快,令人不安。他们的评估无懈可击。今年1至5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如果银行继续以今年头4个月的速度发放贷款的话,再有数周的时间,它们就将完成全年新增贷款的目标。此外,中国贸易顺差继5月份达到130亿美元之后,本月有望再创新高。
北京的解决方案则不够有见地。中国政府没有调升利率,或是允许人民币像样地升值——担心这会鼓励更多的资本流入——而是再次求助于行政手段。这意味着提高银行准备金比率,并勒令银行减少贷款投放,以此减缓不间断的工厂建筑步伐。历史表明,这种方法很难奏效。中国的资金充沛,但没有什么投资渠道: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便是明证。其结果是,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投资者,通常能够通过“其它渠道”获得融资。 更为糟糕的是,行政手段无助于降低央行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位居全球首位。通货膨胀仍相对温和,但所需冲销行动的规模庞大,并在不断增长。目前央行发行的定向票据总计345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就目前而言,中国人民银行(PBoC)可谓春风得意:外汇储备坐享4%左右的利息,但在国内发行的定向票据只需支付2%至2.5%的利息。不过,这些票据的平均期限仅为6个月,因此,一旦购买票据的银行要求较高收益率,将会迅速侵蚀上述利差。由于目前外国投资者在国内商业银行持有大量股份,要把低收益率票据硬塞给它们,无疑难度更大了。中国方面的所谓“行政调控”手段,正越来越成为一种笨拙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