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新社通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郊区怎么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 07:4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通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郊区怎么建?

  5月8日,浙江省仙居县白塔镇的农民正在通往山村公路上浇筑水泥路混凝土路面。今年,浙江省仙居县将大规模实施农村公路改造,投资5000多万元,把138公里乡道砂石路公路改造成水泥路混凝土路面,给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新社发 华文武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
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上海六月六日电题:建设新农村,郊区怎么建?

  中新社记者周兆军

  虽然搬到新居已有一年,六十五岁的老蒋还是有点不适应。几年前,他还以为会在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中度过余生。如今,一家五口住着一套一百多平米三居室,二十九寸的大彩电,实木地板,小区里还有各种健身器材。老将说:“这跟城里人还有什么区别吗?”

  老蒋所在的金山区廊下镇万春村,是上海的远郊,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如果是几年前,在这个季节里,这里能看到众多挥汗如雨的农民和一片片翠绿的稻田。而如今,这个村子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万春村也成为一个“正在消逝的村庄”。

  这几年,上海大力推进“三个集中”:郊区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上海又适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郊区”的概念。

  二00三年,按照上海市的总体规划,廊下镇被规划建设为“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廊下镇和现代农业园区实行“镇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该镇的党委书记薛晓虹同时担任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按照薛晓虹的说法,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用工业手段提升农业产能”。而“镇区合一”的管理体制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园区的模式有利于招商引资,在发展经济方面,让企业经营比政府经营要更有效率。而政府要做的是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用工业手段提升农业产能”,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农民告别土地,告别闲散居住,像老蒋一样住进统一规划的小区。农民当然也希望实现居住环境的改善,但住进小区以后,用水、用气、

物业费等都要花钱,这必然带来生活成本的增加。“要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农民失去土地的后顾之忧。”薛晓虹说。

  薛晓虹表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就是要依托上海中心城和长江三角洲的广阔腹地,加快都市农业的建设,将农业经济发展和郊区城镇化结合起来,加速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在加大农业加工项目引进的过程中,增加非农就业岗位,优先考虑安排失地农民就业,让农民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按照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文的观点,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就是要“消灭农民”。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变成市民的过程。廊下镇的农民有一句话:“我们廊下原来是远郊,后来变近郊,现在变城郊。”同样的意思,金山区委副书记刘正贤用的是另一种表述方式:“金山区已经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郊县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初具雏形的上海现代化大都市新郊区。”(完)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