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咪表的“尴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09:24 解放日报

  

咪表的“尴尬”

  图为协管员正在为驾驶员刷卡本报记者 邵剑平摄

  在上海街头上岗一年多的“咪表”将继续扩容。记者昨天获悉,本月中旬,有关方面将在市中心徐汇、卢湾、黄浦和静安四个重点区域增设100台咪表。

  从去年5月20日上岗至今,上海首批27台咪表的“生存状况”如何?记者采访后发现,虽然与最初“无车问津”的窘境相比,咪表的使用率有所提升,但具体运营中依然存在若干“尴尬”。

  尴尬一:超时停车收费难

  石门路北京西路口的咪表收费停车处设有两只咪表,它们管辖着22个车位,每天约有50到60辆车在此停泊。中午时分,一辆轿车驶进车位,协管员立即迎上去:“停多久?”车主回答:“到北京路上办事,估计半小时吧。”“那你先付半小时停车费吧,到时候不够再补上。”车主45分钟后来取车,补付了7元钱。

  协管员说,像这位车主一样“大方”的可不多。很多车主考虑到“提前取车,不能退费”的因素,停车时一般都只付15分钟的费用,也就是4元钱。还有些车主更精明,明明知道自己可能得停很长时间,却也只买4元停车费。碰巧,有时几辆车一起离开,两位协管员管不过来,一些超时车主就趁机溜走。

  去年市交通局曾公布统计数据,咪表上岗两个月时间里,超时停车数为3086次,其中拒缴续费选择逃逸的竟达2271次,占到总数的74%。

  尴尬二:更像一台“收费机”

  国外先进的咪表系统有相应的制约装置,如泊车超时后能自动锁定车轮,车主必须到咪表前补缴费用才能解锁。但现阶段上海试点的咪表更像一台“收费机”。

  据了解,一台咪表的投资费用大约是4000元到5000元,但现阶段咪表却只有“计时、收费”两个功能,基本相当于一台公交卡POS机和一台计时器的叠加。由于只能使用公共交通卡付费,一旦遇到车主没有公共交通卡,协管员就只能先收下现钞,再用协管员专用的交通卡替车主完成刷卡。记者还发现,本应贴在汽车挡风玻璃前的付费凭证,但为了防止车主超时溜走,凭证全握在协管员手里。咪表收费效率与路面停车人工收费,并无本质区别。

  咪表的计时方式也让车主们感觉难以接受。现行的咪表收费标准是“0-15分钟4元;15-30分钟4元;30-60分钟7元;以后每半小时10元”。一位车主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从停车到取车恰好用了61分钟,硬是被“铁面无私”的咪表收走了25元,想想就觉得冤枉。他说,如果是人工收费,协管员肯定可以“通融”。

  编后

  咪表进入中国,先后已在20多个城市试用,但几乎找不出一个成功范例。为什么在发达国家用得好好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就推不开?还是国情。国民收入水平还较低,停车费用却很高,再加上国民诚信意识淡薄,咪表推广困难重重。

  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而我们刚好相反。与其投巨资建自动收费的咪表,还不如组织下岗职工收费划算,既节约投资,又解决大量就业。资料显示,徐汇区现有642个机动车停车车位,如果全部实行咪表收费,每月要付出约9.6万元咪表租用费。但如果用9.6万元去聘协管员,按照一般停车协管员的收入计算,就能解决80个左右下岗分流人员的就业问题。

  按照交通管理部门的设想,随着咪表的逐步推广,到2010年前上海停车收费管理模式要完成从人工到咪表的转变,也就是说,今后车辆管理不再是协管员的主业。能否实现这一点,姑且不去讨论,但有一点值得商榷的是,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就业压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自动化是否一定比人工更有优势呢?

  本报记者 陶健

  

咪表的“尴尬”

  图为协管员正在为驾驶员刷卡本报记者 邵剑平摄

  在上海街头上岗一年多的“咪表”将继续扩容。记者昨天获悉,本月中旬,有关方面将在市中心徐汇、卢湾、黄浦和静安四个重点区域增设100台咪表。

  从去年5月20日上岗至今,上海首批27台咪表的“生存状况”如何?记者采访后发现,虽然与最初“无车问津”的窘境相比,咪表的使用率有所提升,但具体运营中依然存在若干“尴尬”。

  尴尬一:超时停车收费难

  石门路北京西路口的咪表收费停车处设有两只咪表,它们管辖着22个车位,每天约有50到60辆车在此停泊。中午时分,一辆轿车驶进车位,协管员立即迎上去:“停多久?”车主回答:“到北京路上办事,估计半小时吧。”“那你先付半小时停车费吧,到时候不够再补上。”车主45分钟后来取车,补付了7元钱。

  协管员说,像这位车主一样“大方”的可不多。很多车主考虑到“提前取车,不能退费”的因素,停车时一般都只付15分钟的费用,也就是4元钱。还有些车主更精明,明明知道自己可能得停很长时间,却也只买4元停车费。碰巧,有时几辆车一起离开,两位协管员管不过来,一些超时车主就趁机溜走。

  去年市交通局曾公布统计数据,咪表上岗两个月时间里,超时停车数为3086次,其中拒缴续费选择逃逸的竟达2271次,占到总数的74%。

  尴尬二:更像一台“收费机”

  国外先进的咪表系统有相应的制约装置,如泊车超时后能自动锁定车轮,车主必须到咪表前补缴费用才能解锁。但现阶段上海试点的咪表更像一台“收费机”。

  据了解,一台咪表的投资费用大约是4000元到5000元,但现阶段咪表却只有“计时、收费”两个功能,基本相当于一台公交卡POS机和一台计时器的叠加。由于只能使用公共交通卡付费,一旦遇到车主没有公共交通卡,协管员就只能先收下现钞,再用协管员专用的交通卡替车主完成刷卡。记者还发现,本应贴在汽车挡风玻璃前的付费凭证,但为了防止车主超时溜走,凭证全握在协管员手里。咪表收费效率与路面停车人工收费,并无本质区别。

  咪表的计时方式也让车主们感觉难以接受。现行的咪表收费标准是“0-15分钟4元;15-30分钟4元;30-60分钟7元;以后每半小时10元”。一位车主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从停车到取车恰好用了61分钟,硬是被“铁面无私”的咪表收走了25元,想想就觉得冤枉。他说,如果是人工收费,协管员肯定可以“通融”。

  编后

  咪表进入中国,先后已在20多个城市试用,但几乎找不出一个成功范例。为什么在发达国家用得好好的东西,在我们这里就推不开?还是国情。国民收入水平还较低,停车费用却很高,再加上国民诚信意识淡薄,咪表推广困难重重。

  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而我们刚好相反。与其投巨资建自动收费的咪表,还不如组织下岗职工收费划算,既节约投资,又解决大量就业。资料显示,徐汇区现有642个机动车停车车位,如果全部实行咪表收费,每月要付出约9.6万元咪表租用费。但如果用9.6万元去聘协管员,按照一般停车协管员的收入计算,就能解决80个左右下岗分流人员的就业问题。

  按照交通管理部门的设想,随着咪表的逐步推广,到2010年前上海停车收费管理模式要完成从人工到咪表的转变,也就是说,今后车辆管理不再是协管员的主业。能否实现这一点,姑且不去讨论,但有一点值得商榷的是,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就业压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自动化是否一定比人工更有优势呢?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