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收藏 > 正文
 

民藏的红火与国藏的隐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07:45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民藏的红火与国藏的隐忧

  海南民间收藏最早从地摊古玩市场起步。本报记者 李英挺 摄

  

民藏的红火与国藏的隐忧

  “海南三宝”黎锦、海瓷和花梨木出现外流现象。 本报记者 苏建强 摄

  海口金世纪商厦5楼,省收藏家协会陈列架的角落里,3件澄迈窑堆塑陶瓷罐蒙着厚厚的灰尘,很少有人向它们投去一暼。这几件陶瓷本是一位藏家捐献给省博物馆的,但因为省博物馆尚未建成,加之体制方面的原因,被暂时束之高阁,搁放于此。

  民间收藏与国家收藏的关系千丝万缕,可以互为补充,但海南民藏与国藏却好比两条平行线,正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难于交错与融合。

  民藏队伍超过万人

  “盛世兴收藏”。在历史上,我国曾出现三次收藏投资热:北宋末年、康乾盛世和清末民初。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兴起第四次收藏投资热,艺术品收藏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的又一投资渠道。各地的古玩城、私人博物馆、专题收藏展、艺术品拍卖会等此起彼伏,方兴未艾。

  海南民间收藏最早从地摊古玩市场起步,相对内地市场兴起晚,规模小。而后,藏家群体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金世纪古玩城、乐普生古玩城和东湖古玩市场。同时 还催生了省收藏家协会、省珠宝玉器协会、根雕协会、古陶瓷研究会等一批民间收藏机构。去年,可谓海南民间收藏的丰收年,京海200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古陶瓷古玉器鉴定、黄花梨古家具展等大小活动也粉墨登场,领尽风骚。

  目前,省收藏家协会拥有个人会员400多人。协会秘书长何翔估算,每个会员背后,都会有一个收藏群体。再者,目前专门从事古玩藏品交易的商家超过百家,如果以每家商家10人规模算,海南涉及收藏领域的人数超过万人,年交易额估计近千万元。

  1:50万的悬殊比例

  海南民间收藏红红火火,国家收藏却显得相对滞后。

  一般来说,城市里每1万人应拥有1个博物馆。但全省只有16家博物馆,包括1家省级综合博物馆(省博物馆)、1家民族专题博物馆(海南民族博物馆)和14家市县博物馆。也就是说,全省50多万人才拥有1家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省博物馆尚在建设之中,15家市县博物馆大部分徒有其表,真正开展业务的并不多,有的博物馆甚至连人员都没有配备。

  “在北京等城市不断增加新博物馆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建自己的省级博物馆。”省博物馆征集部主任章佩岚感慨地说。实际上在全国各省份中,海南是最后一个建省级博物馆的。

  讲起省博物馆,已是一个快要老掉牙的故事。至2004年末,省博物馆办理退休的干部职工就有9人,他们等待了十几年的博物馆仍然只是一堆建筑图纸。其实早在1984年,省博物馆就已开始筹建。1990年,省政府批准成立省博物馆,并划拨土地,准备建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建馆之事多次被搁置。1994年,当初划拨的土地也被收回,改做商业开发。为了再次征地建馆,省博物馆30多号人一等就是10年。

  2004年下半年,省文化公园的整体建设方案出台。文化公园由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和艺术中心三部分组成,其中博物馆占地60多亩,投资1亿元。目前,省博物馆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完成近半主体结构,一期工程有望明年6月竣工。至于开馆的日子,省博物馆透露的信息是“可能在2008年”。

  繁荣背后的体制隐忧

  由于长期没有固定场馆,给省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存放和保护带来很大难度。博物馆现状是,博物馆缺乏必要的文物保护设备,并不具备文物的修复、照相、整理等条件。同样,海口市博物馆也没有独立的馆舍,四五个文物管理处分散在各处。省文体厅文管办对此表示,海南经济底子薄,财政收入低,投入博物馆方面的资金非常有限。

  民藏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体制性的隐忧。省博物馆一位人士毫不客气地指出,“传统体制使文博界的活力正在逐渐减弱,与民藏的火热相比,一些相关部门难于作为。”一方面,由于经费捉襟见肘,文物征集工作难于展开,“上班一张报、一杯茶”现象在各博物馆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博物馆真正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现行体制也鲜有对内部人士发现民间珍宝的奖励制度。在章佩岚的印象中,民间藏家向博物馆捐献或转让藏品的例子少之又少。

  何翔说,目前海南民藏界已形成一定规模,藏品也分门别类,形成多个收藏专题。但仅仅依靠民间力量去挖掘和保护海南藏品,是远远不够的。号称“海南三宝”的黎锦、海瓷和花梨木,既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独特产物,也是最有增值潜力的收藏种类,但至今海南没有设立“三宝”的专题藏馆。近些年,外地藏家相继涌入网罗“海南三宝”,一些珍贵藏品已经开始外流,部分海南藏家对此忧心如焚。

  民藏与国藏期待互动

  毕竟,像散沙一样无处不有的各种文物,仅靠国家文物部门收藏或民间保存是不够的。

  自古以来,民藏与国藏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2300多个,藏品总量超过2000万件。北京故宫博物院50年来增加了30多万件文物,其中不少是来自民间收藏的。解放以来,我国包括国家博物馆在内的各级博物馆中的藏品,很多都是来自民间捐赠或低价收购。

  2003年10月,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一场江苏省民间收藏精品展,引起轰动。这两年,湖北、江苏、辽宁等省份博物馆相继为当地民藏举办展览或专开展厅,使民间收藏光明正大地走进国家博物馆的大门。有关人士指出,如果国家收藏机构不能正视民间力量,一味闭关自守,终将会被淘汰,随着民间收藏的不断进步,国藏与民藏的相互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鉴于海南目前的情况,可通过捐献、有偿征集或代为保管等方式,将民藏与国藏结合起来。”何翔认为, 一般来说,国家博物馆收藏文物信誉可靠,设施条件好,技术力量强,安全有保障,对文物的保管、研究、展览、交流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而民间收藏发展快速,充满活力,是国藏文物的自然储备库。面对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国家财政有时拿不出大笔资金来购买文物,这时就需要民藏力量的介入。因此,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是保护文物的正确途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