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创业板,下一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 16:06 南方周末

  创业板,下一步

  尽管新股发行第一单落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使深交所将中小板向创业板转型的愿望更加强烈,但这一步仍然难以迈出。深交所近期所作出的一系列创新努力,能否加速这一步伐?

  □本报记者黄河

  

创业板,下一步

  中小企业板的建立,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但第二步仍迟迟难以迈出。Phototex/图5月26日,上证指数在这个交易日上涨了近20点,而深圳中小板指数上涨了50个点。

  就在前一天,中工国际发布了招股意向书,成为中国证券市场

股权分置改革后第一家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据招股资料显示,此次IPO,中工国际将在深圳中小板发行6000万股A股,在经过一周询价后,将于6月2日公告定价,并于6月5日正式发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列入IPO“第一序列”的6家公司中,除大同煤业外,其余5家均为中小板企业。对此,很多人都视之为中小企业板向创业板转型的信号。

  早在两个多月前,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就呼吁尽快恢复中小企业板的融资功能。据消息人士透露,IPO启动后深圳中小板还将进行一系列的结构性变革,如简化融资程序、引入做市商和退市机制等。

  据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不久前的一次讲话中勾勒的中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总体思路,上证所和深交所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市场功能:上证所的目标是做强做大,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目标;深交所则要建立起包括主板、创业板(现在的中小企业板)和OTC市场(即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开发行)的多层次证券市场。

  在今年4月初的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就明确提出股市“扩容”应该从中小板开始的建议,并同时提出,深交所应该建立起由一、二、三板组成的“中国的纳斯达克”。

  “我非常同意成思危副委员长的看法,”中国风险研究院院长陈工孟教授表示,“我认为外界对于推出创业板的意义和紧迫感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在他担任总协调人,成思危任总顾问,由国务院、科技部、证监会和深交所有关专家为核心顾问的“中国创业板市场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5月是推出创业板的最佳时机,创业板推出的最佳路径则是“推动中小板向创业板过渡”。“如果没有纳斯达克和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就不可能出现硅谷经济。”曾经在美国亲身参与过IT业投资的陈工孟深有感触地说。

  据消息人士透露,深交所内部已制订了一份包括建议推出创业板在内的改革方案,并通过相关渠道上报中央。但该人士表示,在主板改革仍在推进之时,该方案获批的可能性很小。

  记者就此事向深交所有关人士求证时,他表示“没有听说这个消息”。

  而对于深交所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方案,他说,目前中小企业板作为主板的一个部分,基本条件并没有改变。

  上一次搁浅

  作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特区,早在1995年就确立了高科技发展战略,并于1997年开始推动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按照当时的规划,深圳市最终将建立起由高交会、技术产权交易所和创业板为核心的创业投资体系。

  深交所也从1998年开始研究进行创业板市场试点的可行性方案。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地也纷纷开始了对创业板“落地权”的争夺,这一争夺在2000年达到高峰,最终深圳以主板停发新股为代价,艰难地获得了创业板的“准生证”。与此同时,200多家企业开始了创业板上市的准备,券商和中介机构也都“厉兵秣马”,准备在新市场中大展身手。

  然而风云突变,2001年初美国纳斯达克神话破灭,加上国内股市丑闻频传,创业板是否会成为比主板更大的“泡沫”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被誉为“创业板之父”的成思危向当时的国务院领导建议,暂缓创业板的推出。“为此我在网上挨了很多骂。”成思危后来回顾这段经历时表示,他的忧虑来自于大量为了赶上创业板而“匆忙拼凑”的企业,“如果当时开创业板,可能少数人会发财,但大多数投资者会被套住”。

  随后不久,成思危提出了创业板建设“三步走”的思路:一是不降低条件,在主板中设立高科技板块;二是逐步降低门槛,扩大企业进入;三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成立独立的二板市场(即创业板)。

  2001年11月,高层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尚未成熟,需要将主板市场整顿后再推出创业板市场,创业板计划再度搁置。

  创业板的搁浅,使得刚刚兴起的国内风险投资行业趋于平静。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创业板暂停后的两年里,北京创投机构有三分之一转行或关闭、三分之一打着创投的名义进行股票或实业投资。

  深圳的情形同样不乐观,深圳市政府下属的深创投投资的60多个项目几乎都是为创业板准备的,创业板暂停后,不仅现有项目无法退出,深创投在资金募集上也出现了困难。

  创业板的“难产”加上新股停发的冲击,使得大量的资金和机构纷纷转向上海市场,自诞生伊始便以金融创新著称的深圳一度陷入了城市定位的迷茫期。“2000年停发新股之后,就没有好企业过来上市了,内地好一点的企业都跑到香港上市去了。”深圳证券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士表示,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A股市场一方面无法反映出企业应有的定价,同时漫长的审批制度、复杂的政商关系也消磨了投资机构和拟上市公司的大量精力与热情。

  对于那些还在从事风险投资的机构来说,除了协议转让和并购外,海外上市成了更加有效的退出方式。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内地共有296家企业赴香港、美国、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总市值达3492.04亿美元,而同期的深沪两地交易所1377家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折合美元才1413.38亿,海外市场已是内地市场的2.47倍,海外市场规模大大超过了内地市场规模。

  中小板走出第一步

  2004年5月,中小企业板建立。在更多的人眼中,这个有着与主板同样规则的“中小企业板”,与其说是创业板的“前身”,不如说是对深交所停发新股后打了折扣的“恢复”。

  当年6月25日,8只新股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挂牌,然而仅仅3天后便集体跌停,并拖累大盘跌破1400点。7月1日,3家公司因为跌幅过大而被停牌。

  正因为是主板市场的“克隆”,新成立的中小企业板一方面上市门槛过高,无法承担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延续了主板市场中多年的积弊,缺乏真正的资源配置和市场定价功能。

  正如风险投资机构IDG全球高级总裁熊晓鸽所抱怨的那样,由于法人股不流通这一痼疾同样传染了中小企业板,“在主板设立的科技板块形同虚设,对风险投资更是毫无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小企业板向创业板转型的第二步也迟迟难以迈出。“创业板对企业上市资质要求很低,如不需要3年盈利记录;但相应地对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和保荐人要求很高。”曾经参与深交所创业板制度研究课题的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罗培新表示,像香港创业板就规定保荐人在企业上市3年内还要承担保荐义务,同时对做市商制度也有着明确的规定。

  在罗培新看来,国内的监管和制度环境还难以控制降低上市标准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即使现在推出创业板也过于仓促”。

  但呼吁尽快推出创业板的支持者也有着迫切的理由。从2004年便主持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年度调查的陈工孟向记者表示,2年多的调查结果给他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是,“本土风险投资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陈工孟认为,由于以创业板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缺位,使得本土风险投资带有很强的政府色彩,目前国内风险投资机构90%的资金来自政府或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所有毛病在本土风投机构里都有”。与此同时,民间资本又由于缺乏健康的市场导向而出现理念偏差,热衷于“赚快钱”,最终也失去了大量宝贵的项目资源。

  本土资本的缺位,使得外资在2005年成为国内风险投资的主要力量。据著名创投研究机构清科公司统计,仅2005年第四季度就有37只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香港主板、香港创业板以及新加坡主板上市,筹资额达124.83亿美元,占六大市场第四季新股总筹资额的54.72%。今年一季度又有18家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筹资额为去年同期的326.6%。

  对于继续从事风险投资的本土机构而言,“海外上市”也成为它们无奈中的选择。据中科招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单祥双介绍,公司预计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一个项目市值将达到5亿美金以上,仅此项目为公司赚取的利润就高达40倍。

  “如果我们在本土上市的话,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而且价格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单祥双将这一项目输送比喻为“到邻居家避雨”。

  这些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恰恰是中国创新型经济的最大推动力。据科技部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小企业提供了全国大约66%的发明专利,74%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和源泉。

  陈工孟强调,不能把创业板仅仅看作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补充部分”;而应该看到,它是中国自主创新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很多误解恰恰是因为看不到这一点”。

  还是先走老路?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确立,创业板建设中一度缺失的“短板”正一块块地补齐:全流通市场打通了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产业基金体系的建立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为创投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政府在投资者权益保护和金融创新方面的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和完善,也为创业板的运作建立了更加健康的外部环境。

  在不久前召开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论坛”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多次提到,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的制度建设,并适时推出创业板。

  就在本次论坛上,深交所总经理助理马东浩也表示,当前中小板建设将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上市标准,引入做市商制度,并尽快试点更为市场化的退市制度。按照“三步走”的策略,这应该是“降低门槛、扩大准入”的第二步。

  马东浩并透露,下一步创业板还应该“有一个与主板完全不同的管理办法出台”。尽管尚不明确这是否意味着从中小企业板向创业板转型的开始,但市场人士和投资机构都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应该没有这么快。”罗培新认为,在股改尚未完成,一些历史问题还未解决的情况下,推出创业板为时过早,“何况投资者保护的措施也还没有完全到位”。

  “创业板就像一条新路,如果能够走新路当然好。但在新路暂时还没开通的情况下,大家也可以先走老路。”有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IPO第一单落在中小企业板,就可以看作是管理层“先走老路”的一个暗示。

  按照这位人士的理解,“创业板的方向肯定没有错,但什么时候推出依然没有时间表。”

  没有时间表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在中小板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深交所已经开始了一系列“内部转型”。

  据有关人士透露,这一转型构思包括以下几部分:

  ———从市场结构上,中小企业板将从现在的单一市场衍生出中小板、代办股份转让(OTC市场)以及未来的创业板三个层次,同时在准入制度上,建立起中小板、创业板和代办股份转让之间有效的“跳转机制”,企业不同板块之间,按不同标准可升可降;

  ———从制度建设上,建立并完善做市商、保荐人、信息披露及退市制度,与未来的创业板制度接轨;

  ———在上市资源方面,与科技部、国家

开发银行合作,在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寻找优质项目,并通过未来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向中小板输送上市资源。预期中未来的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数量可高达上千家。

  据悉,深交所已于去年在各地调研了3328家重点中小企业,其中大约97%的企业已具备成长性。

  (P1164351)

  创业板大事记

  2000年起,深交所暂停新股上市申请,专门筹备创业板。国家明确深交所创业板地位,深交所创业板建设全面展开。

  2000年10月14日,深交所副总经理胡继之首次系统全面阐述创业板的功能定位、发展思路和深交所历史使命,被视为中国“创业板”宣言。

  2000年10月28日,深交所创业板技术系统全网测试顺利完成,覆盖深交所所有会员2600多家证券营业部。

  2001年11月,创业板计划搁置。

  2004年2月14日,深交所市值配售发行新股组织系列测试,意味着深圳重发新股已经进入最后的技术准备阶段。

  2004年5月17日,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并核准了中小企业板块实施方案。

  2004年5月27日,深交所举行了中小企业板启动仪式。

  2004年6月25日,8只新股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挂牌。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