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技工“摇篮”为何摇摇欲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 08:14 经济参考报

  6000元高薪难招技工 12年技校骤减九成

  最近在上海,两个数字耐人寻味:一边是月薪6000元难招高级技工,一边却是全市的技校在十余年里骤减了九成。

  放眼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技工学校毕业
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与此相对的是,目前国内技校的生存状况却普遍堪忧。

  作为技工的“摇篮”,技校究竟怎么了?

  上飞技校,很可能不再“飞”

  记者日前获悉,简称“上飞技校”的上海飞机制造厂技工学校,将很可能遭遇撤制并停止招生的尴尬。

  据知情人士介绍,上飞技校已建校40多年,为国家航空、航天工业培养了大批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航空工业企业中,不少高、中层管理人员也是首先通过“上飞技校”的基础教育和培训而成长起来的。然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根据规定,上海一批规模较小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将面临并、关、撤的命运。由于上飞技校是根据上海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招生教学,不可能大规模招生,据此,这所学校计划从2008年起停止招生并撤制。

  据了解,上飞技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几乎都是我国航空工业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例如飞机钣金、铆装、安装等飞机生产流程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的教材全部由学校自编,此类专业技能的教学无法由其他学校的课程代替。目前,上飞技校在航空航天工业企业中已设有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

  近年来,随着有关方面投入的逐年减少,上飞技校的发展陷入困境。尽管如此,每年仍有大约85%的毕业生被输送到航空航天工业企业。

  关还是不关,对上飞技校而言,尽管目前尚无定论,但在上海,作为技术工人“摇篮”的技校近年来呈大幅萎缩态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技工“摇篮”为何摇摇欲坠

  技工“摇篮”,12年“摇”落九成

  近年来,国内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而在不少城市,作为孵育技工“摇篮”的技术学校,却普遍陷入了逐年萎缩的困境。

  记者近日得知,上海今年仍进行招生的技术学校,已经从12年前的330所,骤减到32所,只剩下原来的1/10。

  在老工业基地沈阳,1996年到2002年,全市技校数量从140多所锐减到只剩20多所。专家指出,技校这一技工培育源头的“断流”,是导致这些城市中的技术工人成为稀缺品的一个直接原因。

  据悉,这些停办的技校,大多是企业自己建立的学校。它们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技工。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的推进,一些生源不足的技校被企业视为“包袱”而关门,另有一些企业的技校也被通过“剥离”关闭或移转。

  由于投入和生源的双重不足,技工“摇篮”举步维艰、不断萎缩。来自教育部职业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的数字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5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从原来的58%下滑到38%。另一项数据显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由1998年的1431万人,减少为2001年的1164万人;仅在2002年,全国各地就停办了大约600所技校。

  “白领情结”占上风 技校成“青年托儿所”

  “在很多人眼里,技校一词,意味着低人一等。”今年建校55周年、国内成立最早的技校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李春明对记者说,目前技校的发展面临一个很大的困扰,在于社会上依然普遍存在轻视技术工人的观念。

  他举例说,不少家长把技校当作管束子女的“托儿所”。有的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对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说:“你们不必下功夫念,也别在外面游手好闲,我看你们就去念个技校吧。”

  李春明认为,当前教育界也存在对技校“低看一眼”的观念。目前,有很多初中学校在为学习成绩不合格的毕业生考虑出路时,第一个念头就是“送技校”,“长一岁,升一级,管他合不合格”。更有甚者,即便学生在品行方面曾发生严重问题,或在中学阶段有违法记录的,个别学校也对技校隐瞒相关记录,给技校今后的教学带来诸多麻烦。“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没有抓好,想要让技校仅仅通过三年的教育来完成‘改造’,几乎是不可能的。”

  与此同时,当“好学生”想报考技校时,许多老师却往往引导他们打消念头。“怎么把志愿填报到技校去了?至少要先填职高!否则不给毕业证书。”“不要报技校,差生才去技校呢!”

  他还表示,一些企业的用人观念也有偏差,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企业需求招用人才,明明需要一个技术工人,却非要考许多数理化基础知识,对技工本身应具备的技能反而不在乎、不看重。

  在一副副“有色眼镜”的逼视下,“白领情结”最终占了上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失去了拿起焊枪、电钻的勇气,宁愿去念早已饱和的“体面”专业。四川省总工会不久前进行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46.42%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当工人”,表示“愿意”的只占48.28%。

  技校“拷贝”大学的尴尬

  问题不仅仅是“轻视技工”的观念。专家指出,国内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也反映出高等教育体制的尴尬。

  李春明认为,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门槛的降低使得技校遭冷遇,而由于设置技能型专业需要设备、师资,投入较大,一些技校逐渐转移了兴趣,设置热门专业去一味迎合,渐渐脱离了市场的需求。

  福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陈启文认为,普通学校争抢职校生源,同时,职业教育的成本比普通教育高,而回报又相对较低,从而加剧了职业教育的窘境。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过剩的工种越办越火。在专业设置上,不少技工学校“什么专业工种能招到生源,我就设什么专业”,以能挣到钱为目的,至于市场是否需要则很少考虑,或者就是与大学的同构性很强,数理化、文史哲一应俱全。福建的纺织业很发达,当地却没有一所院校开办纺织专业。

  据了解,在一些地方,10个财会人员才有一个岗位,九个司机才有一个岗位,可是“司机班”、“财会班”招生人数却越来越多,专业规模也越来越大,而紧缺的中级以上的车工、铣工、钣金工等却没有多少专业班,即使开了这样的班,生源也有限。

  有识之士指出,以扩招形式迅速发展起来的大学教育,并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扩招热虽圆了不少人的大学梦,却造成同专业、同层次人才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人才市场上“一边大学生过剩,一边技术人员短缺”的现象。因此,破解技工学校困局的根本出路,就是要推进职业教育市场化,将技能人才资源按市场机制原则进行配置。


 本报记者:高路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