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尚勇:我们正赶上汽车技术更新换代好机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11:53 经济参考报

  

尚勇:我们正赶上汽车技术更新换代好机遇

  自主品牌汽车的大批出口,证明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强调“

十一五”期间,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
能力,国家科学技术部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日前在北京联合举办“2006中国汽车自主创新发展论坛”。各方人士就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自主创新实际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发展清洁汽车是机遇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尚勇指出,我国汽车自主发展产业的时机已趋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实现了技术水平提高的跨越。

  尚勇说,现在以市场换技术的阶段已经过去,在国际竞争的格局下,如果我们不能创造我们自主的品牌,不能掌握核心的知识产权,我们的市场不但换不来先进技术,我们的学费也白交了,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端着金饭碗,可能要沦为非常被动的地位,所以创新的精神和魄力对我们非常重要。他表示,在我们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将会受到各种挑战。。

  尚勇认为,现在我们正赶上一个汽车技术更新换代的很好机遇,我们应该将清洁汽车作为自主创新的重点,实现技术超越。“所以发展清洁节能汽车,是我们产业的方向,是我们产业政策鼓励的重点,清洁节能汽车恰恰是我们的机遇。”

  企业家应勇于担负历史责任

  科技部政策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梅永红在论坛上指出:事实上,主张自主创新并不是指现有科技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而是指获得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路径。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否认的事实,问题在于究竟应当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才能尽快缩短这一差距,乃至于实现后来居上,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实质性问题。

  梅永红指出,国家对轿车工业的重视,也往往局限于解决微观层面具体问题,始终缺乏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中国轿车工业,长期没有走到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轨道上来,正是这一系列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导致急功近利之风,弥漫整个轿车行业。“我仍然坚持认为,汽车行业众多企业家们,还是应当勇于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他强调,无论当今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如何变化,国有大中型汽车企业仍然是无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外国政府和企业向我们施压并不奇怪,因为这种方式最符合他们的利益。已经走上合资道路的中国企业家们,注定面向两难选择,从企业自身利益来看,企业家们也许更认同欧美政府及其企业的主张,但这是以牺牲我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作为代价,希望当代企业家们能够表现出足够的勇气和道义,成为维护国家汽车产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坚强力量。

  商用车自主品牌占绝对优势

  据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范仲介绍:在中国市场上,载货车共有97个品牌,其中属自主品牌的有88个,国际品牌是9个,按这个数量算,我们自主品牌占中国载重车市场品牌数90.72%,按销售算,自主品牌占载重车的94.2%。客车大概也是这个情况,在中国市场上有198个品牌,属自主品牌的有120个,而销量占95.2%。这就是我们自主品牌在商用车领域的地位。“现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客车、卡车,都没有做得很大,而规模做得最大的,影响力最强的,恰恰是我们的自主品牌。”

  创新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川利说:20多年来,哈飞汽车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艰难的、同时也是成功的自主创新之路。据他介绍,哈飞汽车与宾尼法瑞那公司的成功合作,是哈飞汽车第一次,同时也是国内第一次通过联合开发,生产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

商标的中国汽车,它是一种思路、一种模式。

  马川利指出,企业就好比一部车,谁掌握着技术和产品开发权,谁就坐在驾驶员的位置,掌握着企业发展的方向盘。否则,只能坐在副驾驶的位置,跟着人家走。要掌握企业的命运,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新,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所以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助推器,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柱石。“创新不是拒绝,要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新不是口号,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


 本报记者 史天舒 文/摄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